作者: 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4
选择字号:
无人车:从实验室到赛场

 

智能车的比赛,就是给科学家提供一个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环境的机会,在检验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

■本报记者 彭科峰

北京联合大学的纯电动车顺利到达终点

又到11月,2014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如约而至,我国的无人驾驶智能车比赛迎来第6个春秋。

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中国的无人车(或称智能车)比赛应运而生。国内顶尖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参赛,军队院校和民间高校同台竞技,比赛精彩纷呈。

回顾6年来的历史,从陕西西安到江苏常熟,从7辆车到22辆车,中国的智能车比赛从无到有,越来越激烈,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的科学家,习惯于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缺少和现实环境结合的机会。智能车的比赛,就是给科学家提供一个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环境的机会,在检验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基金委“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郑南宁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择优资助的体系

无人驾驶汽车,其本质是一种智能汽车,也被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多年来,基金委长期关注并支持国内无人车的研发进程,历时6年的无人车比赛也是在基金委大力支持下举行的。11月17日,第六届无人车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基金委在常熟举办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没有“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的重大研究计划,就没有无人车比赛。

记者了解到,就国内的无人车领域而言,军队系统的院校开展研发的历史已经超过10载,积淀较深,实力雄厚。作为全军唯一培养国防交通、军事交通运输、车辆装备保障和军用物资储运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院校,一直以来,军事交通学院持续跟踪国内外智能车辆技术研究,以无人驾驶智能化后勤保障机动平台研究为重点,立项启动“军用四足机器人”和“轮式与步行式运输平台”等关键技术论证。近年来无人车比赛中,军事交通学院的车队往往名列前茅。

以本次比赛为例,有的无人车在高速路岔口拐弯时表现优异,有的无人车在城区综合道路成绩显著。来自军事交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车队,都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找出各车队的优势,为未来我国无人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技支撑,进而促进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研究及应用的快速发展,这是基金委要通过无人车比赛达到的目的之一。

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坦言:“有些团队有好的想法,在比赛中又体现出好的苗头,再结合专家组的综合判断,对于这些车队,基金委会在资金资助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须重视团队协作

到底什么样的车队,才会成为比赛的优胜者?是不是来自知名高校的车队,就一定比一些一般本科类院校表现得好?

近年来的比赛结果证明了在无人车领域并不一定是“名校出好成绩”。今年的比赛中,北京联合大学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匹“黑马”,而去年他们还只是看台上的观众。

“古人曾说过,发现了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通过比赛这种形式,我们就是要发现无人车研发的各种问题,再加以解决。当然,无人车不是任何一个科学家、一个车队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科学、工程、产业界的协作。”郑南宁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告诉记者,当前的科研人员,团队协作意识太差,习惯单兵作战,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里面,“大家都想当老大,都想主导这项研究,谁也不愿意吃亏”。在其他可以依靠个人天赋或单学科的比赛中,不愿意和他人配合的团队或许可以胜出,但在强调多学科的无人车赛场,单打独斗必然失败。

“无人车的研发很复杂,你要懂汽车,还要懂自动化控制,也要了解信息科学、传感器等等,如果依靠一个学院,显然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有个大学车队的工作人员,居然连驾驶技术都不太熟练,怎么能出好成绩?”李德毅说,反而在一些稍微“一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还能够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搞研发,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这一点并非无人车研发的领域所独有,其他科研领域也存在这个问题。以前,大家都还愿意一起协同搞科研,但现在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李德毅期待科研人员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研究不会止步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无人车技术研究存在明显的短板。目前,美国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是全球走得最远的国家,在2004年、2005年就已经举办过智能车挑战赛。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以谷歌的无人车为代表,进行无人车技术研发的往往是企业。“谷歌已经改变了互联网,改变了虚拟世界,但他们介入无人车,说明也想改变真实世界。他们的无人车依据谷歌地图,试图将全世界的信息都‘收入囊中’。”郑南宁说。

据介绍,国外的一流车企,如奔驰、宝马等,大都已经开展了无人车的长期研发,并且不断有辅助技术问世。在韩国,其本土汽车厂商也注重和大学合作,研发无人车技术。

但在李德毅、郑南宁等专家看来,中国的车企参与智能驾驶研发的热度还远远不够。

专家们认为,进行无人驾驶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漫长的时间,而这都是中国的汽车厂商目前所欠缺的。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无人车研究不会止步。”郑南宁说。

“2015年之后,无人车技术的相关资助不会停止。”张兆田告诉记者。“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项目的研究期限为2008年到2015年。

按照这一规划,明年无人车比赛或许将是最后一届。在研究计划结束后,基金委将继续推出类似赛事,以促进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4-11-24 第8版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