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宁
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新书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袁越和读者分享了他这些年的“转基因认知”。
袁越说,《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是他用七年的时间走访美国、巴西、阿根廷、英国、法国、西班牙、菲律宾、印度、中国等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通过征询全球生物领域科学家,访谈各国转基因政策制定者,现场采访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等之后的所见所思。
他称转基因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已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被各种谣言和诽谤扭曲得面目全非。而自己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写过十几篇专题报道和分析文章,本书就是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
在袁越看来,转基因是一种先进的育种技术。“评价一种技术的好坏,第一要看它服务于谁,第二要看它是否划算。”
针对社会上质疑转基因的声音,袁越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存在什么好不好的问题,只要有需求就会流传开来”。他说:“作为一项新的育种技术,转基因之所以被发明出来,也是因为有价值。另外,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旧技术的失宠,甚至被淘汰。”
袁越指出,没有消费者的支持,转基因农业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一叶障目,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正向他们逼近。“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现在不作好准备,等到危机真的来临时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作为嘉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原所长黄大昉指出,“如今没有哪个科学问题像‘转基因安全’一样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掺入而变得复杂和敏感”。
黄大昉认为,《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一书的特色是真实。袁越在讲述转基因30年的历史中,通过访谈,让我们了解转基因产品在各个国家的生产、传播、食用,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
在谈到读者为什么要信服书中的观点时,袁越表示,“因为我有两个其他人没有的优势。第一,我本人是学遗传工程的,在美国从事过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没有直接做过植物的转基因,但做过很多次动物和微生物的转基因实验,可算半个专业人士。第二,我走访了全世界所有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采访对象大都是新闻界所说的‘核心信息源’。”
《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袁越著,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11-21 第18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