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海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30
选择字号:
山外青山
 
■鲍海飞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青山的,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
 
每每读到这些著名的诗句,总是感慨诗句的美好,但又生出一些疑问:诗句里面每每所言之山,为何叫青山,而不叫绿山呢?因为一般的概念或者感官而言,那些草啊、树啊,大多数植物都是绿色的,是绿色植物将大地、山川覆盖,应该叫“绿山”啊?难道前人只为了平仄读起来拗口而将“绿山”改叫“青山”吗?
 
似乎没有人就这个问题专门讨论和考究过,或许太简单不值得,或许早就成了习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就这样嘛。然而我更相信前人的说法不应该是错的,毕竟诗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今年暑假回到东北多山的老家,山虽然不高,但却让我有机会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证。
 
老家房子的对面和左面都有山,而且山的下面就有一条大河流过,我还在里面蹚过水,感觉它的凉爽和舒适。
 
每到黎明,太阳一出,那暖暖的阳光便照着河水,水面就袅袅地散发出阵阵的水汽,水汽于是渐渐地弥漫,早晨的山上温度又低,于是水汽便逐渐凝聚成云雾,将山笼罩在下面。于是,只能看到大山的轮廓,你能看见绿吗?看不见!
 
每到傍晚时,红日西落,暮色沉沉,于是天光渐渐暗淡,这个时候,那些山,不仅看不到绿色、青色,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大的、黑黑的怪物蜷伏在那里。
 
早晨和傍晚,那山便若隐若现,时明时暗,郁郁葱葱,更多的时候是一片阴暗,多为青黑色。因此,古人有“暮霭沉沉楚天阔”。我理解是,傍晚时分,云雾将山全部掩盖起来,云天一色,所以显得开阔。
 
当天气晴朗时,从远处看,那山的颜色便看得清楚了,有青色,也有绿色。稍微近一些,就看得更明显,原来那些高大的成片成片的树木,被绿叶笼罩着显得更加繁茂,倒还真是青色;而那些较为低矮的树木则多为绿色。实际上,高大茂密的树,由于枝叶繁茂,相互掩映,能够吸收大量的阳光,因而反射的光便少了,于是整片林木的颜色就变得暗淡。而那些低矮的树木,一般来说,枝叶就没有那么繁茂,而较为稀疏一些,所以对光的吸收就少,相对来说就绿一些。
 
至于“山外青山”的青色,是因为离得更远了,整个大山的林木反射进我们眼睛里的光也越来越少,我们的视线也越来越受到限制,所以只能看见黝黑黝黑的山了。下雨的时候,也是如此,雨滴残留在枝头,更增加了对光的吸收,所以就更加暗淡,呈现为青色。此外,由于“距离产生美”,所以这山外青山更有一种朦胧的意境在里面,于是人们也许会自然萌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一些植物还真就偏青一些,比如青松就是青色的;当然还有一些植物偏向其他颜色等。从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中来说,青意味着具有更高的能量。青色植物就把所有颜色的光都吸收了,而只有“青”没有被吸收。
 
因此,还有“杨柳青青江水平”的诗句。这大概是因为杨树的树叶偏青。那么柳树呢?每到春暖花开、柳树发芽时,柳树的小嫩芽最为细嫩,此时真是鲜绿鲜绿的,没有一点杂色,一串串的柳枝在风中摇曳最是喜人。那么,柳树一旦到了夏季,颜色就不那么绿了,而过渡到较为老成一些的颜色,于是就暗淡了许多。至于这个诗句所描写的就应该是夏日以后的季节了。另外,人们每每感叹时光之流逝,暮色残年,渔舟唱晚,那些河边的、湖边的杨柳,在夜色掩映之下,好友相送,恋人相别,眼中噙着泪水,哪里还能看到绿色!
 
依此推测,“青山欲衔半边日”只能是早晚时光,在阳光的反衬下,山便是青黑色了。青山之幸或许在于“青山有幸埋忠骨”。
 
至此,远近高低,水汽云雾,暮色与时节,树之本色,还有光之反射皆造成了山之青。至于绿水则多半是树映溪流,自然而绿。
 
青表示成熟的状态,故有青苹果,青年人之称谓。故古有诗言: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由此,青还表示长久、深远又有活力之意,所谓“愤青”之谓也,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道青山绿水长,诗人妙笔好风光。白云晓雾烟波远,暮色苍茫秋草凉。”
 
诗人说的山还真是青山!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中国科学报》 (2013-09-30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