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23
选择字号:
你是做什么的
 
■戎可
 
“你是做什么的?”24年来,总是会被人用这个问题的各种变体问起,每每都无从回答。
 
在去大学报到的火车上,年轻的我一定处处显示着骄傲和兴奋。人家问我学什么,我说动物学,人家通常会说“也挺好的”。那时幼稚的我一定是没听出那个“也”字的弦外之音,直到遇上我的老乡。那一年,内蒙古只有8个学生考上我们学校,所以但凡是内蒙古的便认做是老乡,其实口音差得远着呢。经济系的西部区女生问我:“你是啥专业?”我说是动物学,她竟然哈哈地笑了,说那有甚用,以后养马么?口拙的我当时肯定又是满脸通红。其实更脸红的是二十多年后,人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实现了经济自由,而我还在日日为稻粱谋,倘一两个月不发工资,生活都可能会出问题。
 
毕业去单位报到的路上,有人问去哪儿上班,我说去大学,还兴奋地跟人讲我们要新建个生化系。人家说当老师也挺好的,一年有两个假期。那时候依旧幼稚的我还是没听出那个“也”字的揶揄,也肯定没听出人家是在说你们一年有三个月啥也不干照样拿钱。
 
偶尔回到苏州老家,姑姑总会问“你如今在搞什么?说在电视上看见你讲松鼠的事儿,你研究那小松鼠有什么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我,写本子时大吹研究意义的我,在那一刻竟然语塞,不知该怎么给她解释,惊得叔叔忙说“吃菜吃菜”。饭后闲聊,叔叔忍不住还是说,“你要是学个生物制药什么的就好了,就可以回家来,待遇还好”。
 
慢慢明白,他们问的其实是你在靠什么谋生,来钱容易吗?好吧,我没你们那么“市侩”,我有梦想。可是梦想这东西真像氢气球,总是迅速地被吹胀,稍不留神就不知会飘到哪里。可如果把它局限在天花板上,它竟然会慢慢地撒气,最后只剩下一张瘫软在地板上的皱缩胶皮。
 
儿时,作文照例要写理想。我写要当解放军,仗剑天下驰骋疆场,作文被妈妈撕了,说当兵太危险太没出息,然而我记得她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精忠报国。我说那当医生吧,悬壶济世解痛救命,妈妈说那太累了,想想别的吧。后来我大概写的是要当工程师,作文被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撕了,因为当时的成绩很差,老师说你盖的楼有人敢住吗?我霎时懵在当场,成绩差就不能有理想了?从那刻开始认真读书,虽然没考上高中,却考上了大学。
 
其实,他们让说的理想还是职业理想,先要混口饭吃,离梦想还远着呢。之所以写要当工程师,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四个现代化”的标语贴得满坑满谷,可能是因为每天看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里的科幻世界,也可能是因为爸爸就是个工程师,看起来无所不知的样子。在那时的我的那个幼稚的心灵里,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一样的,而科学家才是我的梦想。
 
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把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科学家等同起来。科学家似乎不是一个职业,他们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完全地为兴趣和好奇心所驱使。科学家似乎也不功利,只为探索未知而生,完全不需要考虑一项研究是不是有“价值”。科学家似乎是超脱的,完全不需要考虑铜钿,无论是为要开展的研究,还是为晨粥午饭冬衣夏衫。我想我成不了科学家了,甚至于离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都太远。
 
按公开的标准,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要有大把的文章,我教了太多年的书,没有文章。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要有奖励,而奖励是要申报的,我却觉得自己去要个奖是多么可笑的事情,真正的奖励应该是被写在教科书上。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要有项目支撑,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经费,更是资历段位的证明。似乎拿了国家级的项目本身就是个荣誉,尽管在拿到项目之初,大家都什么也没做,只有一腔梦想。
 
今年中大奖,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批准了,很快就有一大笔经费。按说应该高兴,有机会成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了,但短暂的兴奋后我却突然倍感诚惶诚恐。
 
我真的清楚我为什么申请这经费吗?是不是只是为了片刻的虚荣和一时的功利?我真的是在实现着儿时的科学梦想,还是只是走在通往职业理想的路上?
 
我计算了一下,项目执行期里,我大概会有十位左右的学生围绕着这个项目工作,而这些学生大多只是为了一个硕士学位而来,我能让她们爱上这学科,成为一个有科学梦想的人吗?
 
无论项目书里怎么吹,我要做的工作实际上没啥直接的经济、社会价值,甚至可能对不断恶化的生态都不会带来什么帮助,但我能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加点儿什么吗?如果只是多出几篇垃圾文章,我们又为什么要做?自欺欺人吗?
 
我到底知道我在做什么吗?
 
说起来有趣,我那梦想的氢气球每分每秒地慢慢撒着气,一天一天地坠落,如今怕是正好掉在眼前,这个项目就来了。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给气球补满气还是干脆戳破了它,可能就在此一举,加油!(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中国科学报》 (2013-09-23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