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益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19
选择字号:
浙江工商大学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本报通讯员 冯益飞
 
7月初,一辆大巴车缓缓地驶进荷地镇街头,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荷地小学校门前的学生打破了小镇傍晚的静谧,学生们欢呼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支教老师来了。
 
自2005年开始,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志愿者就开始在荷地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为了充实大学生的暑期生活,改善山区小学教育状况,今年已是支教活动开展的第九个年头。
 
吕峰敏是第一届支教志愿者。象牙塔之外的天空一直是她所向往的,当学校要招募支教志愿者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吕峰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是感慨万千:“土房子,没地方上课,甚至没地方睡觉、吃饭、上厕所。”
 
杭商院招就办主任陈承利是第一年的带队老师,据陈承利介绍,当时支教志愿者住在山脚下的危房里,上厕所、吃饭等都是大问题,学校条件非常艰苦,他说:“当时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来上课的学生们家里都住得比较远,由于路况比较差,每天都要走数小时的山路。”现在,支教老师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见到如今山区的状况,陈承利露出笑容:“现在都通路了,孩子来上学也安全了,作为支教老师也受益不少。”
 
说起大学生来到荷地后小镇的变化,令在荷地小学执教多年的吴校长感触最深的是,小镇每年走出去的人数越来越多。今年担任支教指导老师的杭商院团委副书记赵干也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他说:“9年前来到学校的时候学校有300多人,现在学校只有100多名学生了,其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大山。”正如吴校长说的,“走出大山成了荷地人最大的梦”,志愿者所带去的走出大山的憧憬也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动力。
 
如今站在荷地镇街头,记者看到荷地小学已经盖起崭新的教学楼,一条柏油马路穿过小镇街头,已全然不是志愿者所描述的9年前的那个模样。听着前人所描述的场景,再看看现在的状况,感受着小镇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志愿者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近日,一场以废旧物品换手机贴膜的活动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活动上,同学们可以用2个可乐瓶换取一个手机贴膜,志愿者将废旧物品卖掉,得到的收入就成为了暑期支教的资金。
 
在杭州西湖区东山弄社区,志愿者也成了常客。“为山区儿童捐书、捐衣”等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在大学生的感染下,东山弄社区在2006年开始与山区贫困小孩结对,目前已有21户家庭与社区结对,社区俞主任非常支持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她说:“大学生们不仅是为山区孩子教课,还为他们寻找走出大山的机会。与社区合作,社区居民也参与到了支教中,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社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大学生支教往往受限于时间。离开被支教地后以何种方式延续支教,一直是个困扰广大志愿者的问题,”杭商院党委副书记严毛新说,“学院志愿者通过校内校外的联动,使支教成为了全校学生甚至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延伸了支教的理念,非常值得肯定。”
 
今年,支教老师王芬主动要求能到荷地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这是她第二年参加支教,问起为何今年还要来,王芬笑道:“就是为了来看看孩子们。”
 
山里孩子的淳朴、天真给王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支教结束后她便和班上的同学结下了缘分。据王芬介绍,她一直和同学们保持着联系,平日里的书信联系使她与同学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偶尔同学们还会打个电话跟她问好,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同学们也愿意与她一起分享,她说:“他们虽然还是叫我一声王老师,但是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已经完全是朋友了。”
 
志愿者董佳蕾今年已经从学校毕业,早已不参加支教的她一直跟随支教队伍来到山区,和王芬一样“来看看孩子们”成了她“跋山涉水”的最大动力。和她们一样,其他的志愿者们也都表示在和同学们的接触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
 
荷地小学吴校长也肯定了这种关系,他说:“大学生志愿者们与同学们能建立起友谊,能使志愿者和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结对关系,这是学生最需要的。”
 
据今年支教队队长姚永杰介绍,9年来,学院共派出志愿者300余人,间接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直接受益的当地孩子1300多人,同时他表示,接下来他们也将继续把支教开展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3-09-19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