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晓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8
选择字号:
那些年,我们一起待过的图书馆
 
■黄晓磊
 
在工作最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倒是更想着做点其他闲的什么事情,然后再奋力做正事。可能是身体这部机器一种本能的压力平衡机制。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当然,也并不是大家都这样,有的人就喜欢一切按部就班地做完。这些“闲的什么事情”,包括翻翻照片,看看电影,或者只是坐在那儿想点什么。当我翻看到一张图书馆的照片时,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那些年,我们一起待过的图书馆。
 
其实任何事物或想法都是有联系的。我写过一篇博文,提到美国一个针对中学生老师的调查,显示数字时代的网络工具已经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比如,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使用图书馆。所以,看到上面提到的那张照片,就忍不住多想想图书馆。这张照片是去年10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Noble Library拍的,我很喜欢图书馆的布局和那种向上又闲适的氛围。
 
图书馆留给很多人最初的印象应该是一种敬畏感——反正我每次去图书馆,都有种神圣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上进青年。但其实回头来看,每个图书馆给你留下的记忆,可能还是你看的那些书给你的记忆。很多图书馆的功能并非仅有图书。记得我读的大学的图书馆五层还是七层每个周末用电视放电影录像(说实话,我几乎从没去过),还有一层可以制作拷贝磁带,好像是两块钱一盘,为了学英语,我当时貌似也录了不少。
 
我记忆里的大学时期的图书馆,跟一些科普书有关。当读到《伊甸园之河》,理查德-道金斯1995年出版的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真有意思。生命进化的历程就是一条基因之河;从那个非洲母亲开始,一条线粒体之河就流淌在她的人类后代们的身体里。说实话,当时我还并不知道理查德-道金斯那么有名,也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起过这个名字。
 
还有罗伯特-温伯格所著的《细胞叛逆者》,这本书延伸了我对癌症的认识,让我当时觉得以后要研究癌症,细胞生物学也成了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些书当时我看的应该是早期版本。
 
后来我一直对类似系列的科学人文著作非常有兴趣,比如《大自然的猎人》、《心灵裸舞》、《生命的未来》、《生命共生的行星》等。前些天在迈阿密机场买了一本杰拉德-戴蒙德的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大约500页的一本大部头,还不知道我是否有空能看完。虽然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但毫无疑问是很好看的一本书。
 
另一个让我想念的图书馆是中科院图书馆,也叫国家科学图书馆,就在中关村体育场边北面。在动物所没有搬到科学院北郊园区之前,我经常去那儿,复印资料,借书,看文献。很多时候吃过中午饭就跑到那儿去。
 
院图每层南头的阅读区摆放着很宽大的桌子,有种厚重感,可以随意摆放你需要的书。二层到四层好像每层都提供舒服的沙发,拿本期刊翻翻,还可以小眯一下。在院图浏览那些期刊告诉我一件事儿,就是如果你想在某个不错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一定要常浏览它,熟悉它的风格,看多了,你也就可以发了。院图二层还有个自习区,专门供准备考研的学生上自习。很多人一个水杯,一堆材料,一待一天。院图,或许也能给人以激励。
 
当你想念什么的时候,一定是你不能常得到的时候。图书馆和图书,对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哪怕我们大多数人,难道也到了需要想念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
 
《中国科学报》 (2013-07-08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