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5
选择字号:
科学拯救南海岛礁

 永兴岛珊瑚移植
近年来,自然因素造成海岛不断消失的情况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在南中国海四大群岛中,有些珊瑚礁岛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在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后,保护南海岛礁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彭科峰
 
珊瑚岛礁是地球海洋生物链的重要基石。全球约有一半可供人类食用的海洋鱼类都在珊瑚附近安家。然而近年来,自然因素造成海岛不断消失的情况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
 
同时,在这些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渔民的破坏性捕捞也成为远海珊瑚岛礁的主要威胁。
 
南海岛礁背后附带的国家海洋权益,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严峻。拯救南海岛礁已成当务之急。
 
院士的担忧
 
“很多岛礁面积非常小,一只狗上去,3天就会发疯。”谈及南海岛礁自然条件的艰苦程度,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而对于驻守海防边境的战士来说,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千里迢迢从陆地带来一捧捧土壤,在海岛上堆积起来,然后种植能够美化环境、安抚焦躁情绪的植物。
 
作为一名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科学家,焦念志在进行海域考察时,注意到南海岛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渐消亡的严峻事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焦念志提交了呼吁国家加强南海岛礁保护和修复的提案,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他看来,我国南海岛屿国土面积的自然损失问题亟待关注。
 
“几年前还在的咸舍屿,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焦念志说。
 
1996年,印度哈恰拉岛被海水淹没,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从地图上消失的有人居住的小岛。2010年,印度和孟加拉为主权归属争执了30年的新穆尔岛也被海水淹没。同时,南太平洋上汤加王国北部,陆地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瓦瓦乌等34个岛屿,也面临着珊瑚灭绝的危险。
 
我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共有200多个岛、礁、屿、滩,这些岛屿除了其本身的价值之外,还代表着我国的领海基点及其所外延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相关数据显示,西沙群岛第三大岛的中建岛海拔只有2.7米,风蚀和海蚀造成的沙土流失使整个岛的海拔在逐渐降低,每年岸线退化约5米,整个岛屿面积在迅速缩小。几年前,中建岛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现在缩小到1.2平方公里。
 
“如果消失的岛屿处于与周边国家交界的地带,这就意味着我国海域管辖区面积将大大减少。”焦念志对此忧心忡忡。
 
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原则,一个能居住的独立小岛的消失,意味着其周围4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海洋权益的丧失。
 
实际上,焦念志并非第一个提出要警惕珊瑚岛礁消亡的科学家。早在2008年,已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发出警告:假如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目前的速率继续增加,那么受高温和海水酸化影响,全球仅存的珊瑚礁将在未来40年逐渐消亡。
 
当时,由全世界372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2008年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指出,全球有19%的珊瑚礁被破坏或完全丧失功能,另有15%的珊瑚礁在未来10~20年中有损失殆尽的危险。
 
国家海洋局2012年公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近2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明显,近3年来,中国海平面处于历史高位。1980~201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约85毫米,平均上升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公报预计,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2050年将比常年升高145毫米至200毫米。按照此速度,很多海岛将从中国版图上消失。
 
危机背后
 
全世界造礁石珊瑚仅有700~1000种,而我国的造礁石珊瑚约有300种,其中西沙就有204种。在大海里,造礁石珊瑚依靠体内共生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并依赖其产生的能量物质生存与生长。珊瑚虫通过利用海水中的钙离子形成碳酸钙骨骼缓慢生长。由这些石珊瑚最终“建造”的珊瑚礁成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区。
 
科学家将珊瑚礁称为蓝色海洋的“热带雨林”。在珊瑚礁里,为数众多的生物在这一环境中共同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珊瑚礁为海参、龙虾、石头鱼、贝类等礁栖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或庇护的场所,南海岛礁更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基因库和海洋天然药物资源库。
 
在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看来,除了上述生态、经济因素,南海岛礁的存在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专注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在南海资源的开发上一度落后于越南等周边国家。南海珊瑚礁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生物资源,未来可能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我国的陆地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但在南海等海域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严金明说。
 
严金明认为,目前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肆意侵占我国部分南海岛礁,掠夺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南海岛礁的保护,同时开展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有些海岛,我们完全可以先一步占据,通俗一点讲是先到先得,这样可以在未来的对话中占据主动地位。”严金明说。
 
尽管南海岛礁有着诸多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南海岛礁的破坏日趋严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的研究员赵焕庭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和同事前往南沙群岛进行多次科学考察,对南沙海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古海洋、气候、水文和资源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对南沙群岛珊瑚礁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焕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受到全球气候转暖的影响,珊瑚礁白化现象日益加剧,南海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的威胁。“白化是珊瑚的一种应激反应。海水温度升高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类就会死亡,外露骸骨变白,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大片珊瑚死亡。”
 
同时,海底地壳变动,尤其南海多处地壳长期缓慢下降,也可能导致部分珊瑚礁下沉,或者因地壳断裂活动造成珊瑚礁断裂。
 
“另外,在海南岛、广东、广西等沿岸海域,近年来,由于城镇污水的非法排放、沿海工程、旅游开发以及不当的渔业生产方式等,南海这部分海域的珊瑚礁也受到一些破坏。”赵焕庭指出。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指出,人们对于陆地动物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石珊瑚这样的海洋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则远远不够。
 
“一些人为了卖红珊瑚牟利,不惜前往南海群岛猎取珊瑚。”赵焕庭说,“在南沙群岛这样的远海海域,虽然人类的污染较少,但渔民无序的破坏性捕捞也是远海珊瑚岛礁的最大威胁。”
 
在此前的科考过程中,赵焕庭经常看到有渔民使用炸药在珊瑚岛礁区炸鱼,爆炸产生的震动很容易导致珊瑚枝体断裂、脱落。还有一种在礁顶拖扒沉积物中贝螺的作业方式,对在礁表生长的珊瑚也造成致命打击。
 
黄晖也表示,对于南海岛礁来说,最大的威胁其实在于整个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恶化,而这与渔民的掠夺式捕捞密切相关。渔民将原本生存在岛礁生态系统中的鱼虾、贝类全部捕捞后,自然会影响到珊瑚岛礁的生态平衡。
 
生态修复之路
 
珊瑚岛被人为破坏后应该怎么办?在南海岛礁面临危险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科学家早在7年前就已经展开对珊瑚礁修复的研究。
 
黄晖读博士时,师从擅长珊瑚分类学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仁林,从此走向了珊瑚礁保护和修复的“不归路”。
 
如今,在学界小有名气的“珊瑚爸爸”、长期在永兴岛从事珊瑚繁育工作的中科院南海所博士张浴阳也是黄晖的弟子。从学习到传承,黄晖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拯救珊瑚礁的工作中。
 
他们的生态修复工作主要针对造礁石珊瑚本身,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具体来说,有性繁殖就是人工培育珊瑚,人为提高珊瑚虫卵的受精率与存活率,将受精的珊瑚卵培育成珊瑚个体,最后运到目标海域进行移植,促进受损珊瑚礁再生;无性繁殖则是利用珊瑚的再生能力,通过科研人员准备的人工预制礁体,选择合适海域,将切成手指一样大小的珊瑚枝粘在人工礁体上,珊瑚肢便会在人工礁体上成活生长。
 
“单纯依靠人工填海防风固岛的方法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珊瑚繁育技术是岛礁生态修复的最佳手段。”黄晖介绍说,“目前这项技术主要是在一些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目前该所在海南三亚有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区,在西沙群岛的范围要更大一些,实验区为1公顷,示范区则达到100公顷,目前我们正在这些区域进行修复工作。”
 
珊瑚礁的修复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对于黄晖等科学家来说,在修复死亡的珊瑚礁时,他们需要将铁架子固定在海底的珊瑚礁上,然后潜下海底,将准备好的珊瑚断枝用塑料绳绑扎在铁架上,让其生长。
 
在海底作业,科研人员的体力消耗和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候一场台风,就能让这些铁架被巨浪卷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得去附近海底找回铁架并重新作业。
 
据介绍,目前黄晖等人所使用的珊瑚礁修复技术,其技术原理和国际上差不多,区别则在于具体的技术手段不同。黄晖认为,目前针对珊瑚礁的生态修复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关键是资金和成本。这就像人工造林,同样的生态干预手段在海上操作要比在陆地上操作难度大很多。
 
但科学家也表示,人工修复始终只是辅助手段,南海珊瑚岛礁的永续发展关键还是需要依靠其自然修复,虽然这样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但要双管齐下”。
 
“未来我国会在南海诸岛进行一些工程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配套措施,我们的珊瑚礁人工修复工作必然会越来越受重视。”黄晖说。
 
亟须建立长效机制
 
在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后,保护南海岛礁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和修复南海珊瑚岛?对此,专家认为,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海洋执法,同时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保护海岛的长效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2012年4月,《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执行。严金明就是这一规划的主持编辑者。据他介绍,正是鉴于海岛生态破坏严重、开发秩序混乱,在国防、资源和生态价值上具备特殊用途的海岛保护力度不够等情况,国家海洋局从2007年起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在他的提议下,海岛保护的十大重点工程被写入规划。
 
随着《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颁布,各省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相继出台,地方政府对于海岛保护的意识和热情逐渐高涨起来。
 
但严金明也认为,要想让南海岛礁乃至全国的岛礁都获得全面保护和发展,目前依然任重道远。国家有必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海岛保护投入机制;同时探索建立海岛保护与利用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海岛保护与建设中来。
 
“在海岛的保护和修复方面,应该按照特殊用途海岛、有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等进行分类保护,对于领海基点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有居民海岛特殊用途区域、具有特殊自然与生态价值的海岛等特殊用途海岛,要严格保护,同时加强生态破坏严重岛屿的生态修复工作。”严金明说。
 
焦念志则建议,我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针对领海基点岛、珊瑚礁岛的保护法,并在这些法律的框架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划,构建区域海岛管理体系,建立海岛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机制。
 
“关键还是要有关部门对于南海岛礁的保护和开发作出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黄晖认为,政府要明确哪些区域需要保护,哪些区域可以做什么工作,协调好地方、军队、科研人员、渔民的行为,尽量减少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尤其是引导渔民改变其原来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不让渔民捕鱼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提供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南海岛礁的保护和开发不可分割。“不是所有的南海岛礁都不能搞开发。”赵庭焕则认为,有些已经不再长珊瑚的岛礁,其某些地质地貌区段就可以利用起来。而南海有300多个岛礁,可以选择其中一小部分进行旅游开发、海洋养殖。针对那些对远海珊瑚岛礁危害最大的渔业生产方式,他建议海洋部门在加大向渔民宣传教育、加强对珊瑚礁生态破坏行为的惩处力度的同时,对渔民的捕捞领域进行划区和渔业生产方式限定,并让他们在无须刻意保护的部分珊瑚岛礁的潟湖里进行养殖。
 
“从我个人科考的经验来看,珊瑚的生长速度、珊瑚礁的自我修复能力、珊瑚岛礁的堆积速度等还是比较强的。”赵庭焕表示,随着国家对于南海重视程度的提高,他对南海岛礁的明天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13-07-0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