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施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12
选择字号:
北菜南栽 龙须菜定居南澳十三年


 
南澳岛龙须菜养殖区
 


养殖户打捞龙须菜


 养殖户晾晒龙须菜
 


龙须菜“981”显微拍摄
 

龙须菜“2007”显微拍摄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施玥
 
我国食用海藻和以海藻入药的历史非常久远。例如属褐藻门的羊栖菜,在南齐陶弘景所著的《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如今藻类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而龙须菜作为江蓠属的经济藻类,不仅是鲍鱼的优良饵料、生产琼胶的重要原料,还因其天然的保健功效,有着“长寿菜”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学成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费修绠潜心研究,将龙须菜这一原产于北方的藻类迁于南方进行栽培,选育出龙须菜新品种“981”,在南方各地形成了大规模栽培区。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张学成一直专注于龙须菜的栽培问题,并选育了龙须菜新品系“2007”。至今,已然73岁的张学成与龙须菜已相伴了30多个年头。前不久,张学成邀约几位藻类专家对新品系“2007”进行种质鉴定,记者也随他一同前往广东汕头南澳岛,探访在岛上落户的这些“老朋友”。
 
从野生到“981”:南澳岛上的常住“居民”
 
“‘981’从2000年开始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大半个中国的海域就占满了。”
 
龙须菜的野生藻种原产于山东半岛地区,作为一种温带藻类,其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2℃~23℃,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生长受限,故在其原产地,龙须菜只有春秋两季分隔的短暂快速生长期,冬季和夏季则不适合生长。
 
选育出的“981”龙须菜可在12℃~26℃温度范围内生长,比野生藻体的适应水温提高了3℃,并且具有生长速度快、琼胶含量高、质量好等优点,在福建连江、广东湛江等南方海区进行栽培实验取得了成功,实现了龙须菜在南方海区秋冬春三季连续生长,栽培期延长了1个月以上。
 
目前,龙须菜在南方海域的栽培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量超过15万吨,已成为我国继海带和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物种。
 
春夏之交,正是龙须菜收获的季节。南澳岛上,在途经的路边及晾晒场,随处可见养殖户晾晒龙须菜的身影。记者从当地养殖户了解到,龙须菜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掌握,有能力的可以搞养殖,亦可以受雇于人,像晾晒龙须菜这样的工作一天也能有80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的南澳岛,龙须菜栽培面积已达两万亩以上,几乎家家都在栽培龙须菜。看着大片大片晾晒的龙须菜,张学成随手捡起一缕,细心地为我们当起了“解说员”:“原来的野生龙须菜自然情况下分支比较少,现在主要是分支多生长点多。有时候一个枝条就和梳篦子一样,一根上面很多分支。分支越多生长点越多,产量也就提高了。”
 
容易栽培,老百姓受益,十多年下来,龙须菜就这样成为了南澳岛上的常住“居民”。
 
从“981”到“2007”:与大海“抢”时间
 
“搞科研有时候是没有头绪的,需要坚持。但只要出来新东西我们就会抓住它。”
 
“981”龙须菜的产量那么好,又为何还要继续培育“2007”呢?张学成告诉记者,随着“981”龙须菜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良性状开始出现退化的趋势。现有的龙须菜栽培产业,面临着优良苗种缺乏、病害增多和琼胶原料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满足高产高质、可持续发展的龙须菜产业需求,开展新品系的选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与“981”相比,“2007”龙须菜在外观上枝条更为粗壮,手感更加有弹性。 耐高温能力从26℃提高到28℃,对藻钩虾和团水虱等敌害生物的抗性也更强;平均每亩年产量为鲜菜3189千克,干品产量为637千克,比“981”龙须菜提高了17.7 %。
 
而从琼胶特性方面来比较,“2007”龙须菜的琼胶含量比野生型提高20.6%,比“981”龙须菜提高14.2%;凝胶强度比野生型提高36.0%,比“981”龙须菜提高11.5%。“2007”龙须菜显示出明显的产量、质量和抗逆优势。
 
七年磨一剑。“981”龙须菜大规模栽种成功后,张学成带领的团队就开始了新品系的选育工作。选种是个艰苦的过程,他们通过诱变和耐高温的实验进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负突变藻种会很多,从中成功选出一个“宝贝”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实验室选育成功后,要尽快拿到试验区进行种植,看栽培能否成功。而如果在收获期遇到较大的风浪,还有观测数据不准的可能,必须第二年重新观测。张学成在谈到收获前的“黑暗”时说:“有时候在六七年的工作中,可能四五年都毫无头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只要出来新东西我们就抓住它。”
 
这就是科学家的坚守,与大海“抢”时间,与种质退化“抢”时间,只有心存坚定的信念,才能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
 
南北轮栽费钱费时间 有待改善现状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提高,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目前,在南澳岛大面积的龙须菜种植区,近一半是新良种“2007”。说到这一点,张学成表现得很兴奋:“提高产量百分之四十几,跃进了很大一步。我们很开心,真是没想到差别这么大,有点喜出望外。”张学成说,这里的百姓就像亲人一样,他和项目组的人来来回回南澳岛十几次,每次走在路上都互相打招呼,十分亲切。“因为我们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有提高了,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对于龙须菜栽培,张学成想得更长远。他认为当下的龙须菜栽培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仍采用南北轮栽的模式,不仅浪费时间,还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
 
是不是有一天可以不用运输,直接在南方栽培?这成为了张学成的心头事儿。他设想在中部宁德地区建立藻种中心,方便南北运输,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为这些勤劳、朴实的百姓多做一点事。
 
大规模养殖 污染还是环保?
 
“解决病害问题,方法是动物、植物要平衡。龙须菜栽培业在减缓海水富营养化,减少赤潮发生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的海水养殖系统,大多已进入半集约化或集约化养殖,饵料的投入和残饵的存在是造成养殖自身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磷和有机质,使水体和底泥逐渐富营养化。那么像这样大规模的栽培龙须菜是否会造成污染呢?
 
张学成表示,在海里动植物平衡非常重要。海洋经济动物养殖固然重要,但在养殖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生态影响。一些海洋经济动物的大规模养殖容易带来海水富营养化的问题,影响水质,但龙须菜却能够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据了解,在南澳岛,当地养殖户对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进行混养,表层栽培龙须菜,下层养殖牡蛎,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又相当于在海中建了一个巨型的污水处理厂,有效地净化了海洋环境。龙须菜与牡蛎混养已成为南澳岛成功的养殖模式,自2000年引进龙须菜之后,附近海域就再没发生过严重赤潮。
 
在这个与陆地隔海相望的安静小岛上,淳朴热情的渔民至今仍沿袭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这里的渔民安居乐业,年轻人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岛上经营着自家的养殖区。正是龙须菜在南澳“定居”的13年,改变了这里的海、这里的人,当然,也将改变这里的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13-06-12 第3版 技术经济)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