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12
选择字号:
神十出征

 
航天员整装待发。本报记者甘晓摄
 
聂海胜
 
再度飞天
 
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中心为乘组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要求三个人轮流上阵,共同在黑板上完成一幅画——三人之间不能有任何交流,绘画随时有可能被打断,换上另一个人。
 
张晓光第一个动笔。他想画条铁路,刚画上两条平行线、填了三两根枕木,就被叫停。下一个进来的王亚平面对奇奇怪怪的几条线,毫不犹豫地照着铁路的样子画了下去。待到聂海胜放下粉笔,这条铁路已完整成型。
 
第二轮绘画更为行云流水。在聂海胜画了一条同样很不像桥的小桥之后,张晓光紧接着添了一条路:“有桥就有路嘛,正好另一边是亚平画的农田,我就把两边连接起来了。”
 
两个多小时的绘画完成时,三个人都很感慨:画面那么和谐、那么完美!
 
王亚平问聂海胜:师兄,我们最初几笔那么粗糙,你怎么知道画的是什么?
 
聂海胜笑道:我一看就知道是铁路!
 
在这个被王亚平概括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乘组里,心有灵犀的交流不需要言语。每个人都能猜出对方的想法,每个人都在照顾其他人的感受。
 
“我们的相容性特别好。”聂海胜说,经历了长期共同的训练磨合,三个人融洽得如同一家人,尤其是在进行复杂的交会对接训练时,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读懂对方的意思。
 
张晓光
 
15年坚守
 
2013年4月,47岁的张晓光以优秀成绩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他的飞天路,走了整整15年。
 
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前,张晓光已是空军某飞行大队中队长、一级飞行员。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一次次为战友祝福、壮行,一次次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独坐,张晓光流过泪,擦干眼泪又进了训练场。
 
“如果说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挫折也是;成功者其实不仅仅是从不失败的人,更是从不放弃的人。”他把挫败比喻成太阳初升时的几片云彩,“当我从自身查找到不足、制定好改进计划,阳光就暖烘烘地照在我身上,心里充满了希望。”
 
多年来共同训练生活、即将并肩飞天的战友聂海胜说,张晓光很执著,为了事业自始至终坚忍不拔。有人不理解这种坚持。张晓光指着蓝色航天工作服上的徽标:“这是国旗,这是我们的任务标。把航天服穿在身上这一刻,我觉得非常自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太空授课中,张晓光还担任摄影师。
 
“推拉跟进这些基本知识好学,但用一个镜头讲述长达40分钟的完整故事,就得好好动动脑筋。”他反复练习拍摄技巧:哪里该给个特写?什么时候要换个角度?临时上阵的业余摄影师,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业余。“这是任务赋予我的责任,我必须全力以赴。”
 
王亚平
 
迎接挑战
 
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的那一刻,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看直播的王亚平: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王亚平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充满信心。
 
除了太空授课,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实施交会对接时,作为备份操作手,她要在每一条指令发送前准确判读数据,对操作进行提醒和读秒。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王亚平说:“生活中他们把我当做小妹妹一样照顾,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为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 (本报整理)
 
启事:按出版计划,本报6月13日休刊。
 
《中国科学报》 (2013-06-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