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14
选择字号:
骨胶原技术腾飞背后的故事

 
理化所副研究员郭燕川(左三)与东宝生物工作人员探讨技术问题。
 
■本报记者 杨琪
 
日前,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宝生物)发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报告》。
 
据该《报告》称,在报告期内,这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务发展良好。“一季度,东宝生物营业总收入超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120%。”东宝生物董事会秘书刘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东宝生物取得如此成绩,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的支持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双方合作项目众多,进展顺利,成果不少。”刘芳说,东宝生物的小分子量胶原蛋白生产技术刚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他新专利也在申报中。
 
“理化所与东宝生物合作以来,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多项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部部长李世元说。双方合作已有16年之久。
 
企业善于规划产业升级、寻找市场需求,有时却因自身条件受限,需要得到来自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科研院所虽然明白如何在实验室内做出技术,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却面临各种难题。“所以,我们双方是产研联合,优势互补。”李世元说。
 
更上一层楼
 
“最近,我们已与理化所明胶与微纳米碳材料研究室(以下简称明胶研究室)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研讨。未来,将有三四个项目开始立项。”刘芳表示,其中包括代血浆明胶、静电纺丝明胶膜,及利用废酸液生产骨瓷产品等。
 
“因为一直合作愉快,所以我们不再只着眼于单个项目合作,而更关注长远发展。”理化所明胶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郭燕川说。
 
因此,2011年11月,中科院理化所—东宝生物胶原蛋白与明胶工程应用研发中心挂牌成立,“这使我们双方可对未来所需技术进行系统性、连续性地研究与开发。”郭燕川说。以上新项目也将在平台上进行科研与产业化。
 
近年来,明胶研究室与东宝生物合作愈发紧密。双方联合开发出的“圆素”牌小分子胶原蛋白产品,对东宝生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刘芳表示,在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使得东宝生物强化了行业领军者地位。
 
实际上,东宝生物与理化所对该中心有着更多期许。“下一步,我们将促使该中心向法人实体发展,在组织上、合作关系上更加紧密,进行人员与资产全方位组合,成立研发公司,为全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刘芳表示。
 
双方未来合作的蓝图逐渐清晰,而这一切都基于明胶研究室几代人的努力与积累。
 
目标坚定
 
东宝生物的前身为包头市精胶厂。1997年3月,东宝集团重组这家破产的老国企,成立东宝生物。当时,东宝生物面临的挑战是企业技术能力有限、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员臃肿及资金紧缺等生存难题。
 
东宝生物明白,自己必须想办法走出困境。这家老厂子与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后合并为理化所)保持产学研合作,这个好传统启发了东宝生物。
 
1997年夏天,东宝生物董事长王军与刘芳来到北京,找到了原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必先,寻求中科院的技术支持,以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当年11月,彭必先与王军等人赴业界著名的美国伊斯曼明胶公司进行考察。
 
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感光材料及照相器材制造公司,拥有先进技术和一流的质量管理水平,这一切都让王军、彭必先等人印象深刻。
 
伊斯曼明胶公司总工程师林志伟对王军说:“如果东宝生物想要在世界明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质量。”
 
这一席话,让王军、彭必先等人始终难忘。“此后十几年,东宝生物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与中科院理化所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更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芳说。
 
懂得企业语言
 
2002年,陈丽娟接过彭必先骨胶原研发、创新的大旗,成为该研究室主任。陈丽娟带领研究室成员,不断加深与东宝生物的合作。
 
此时,郭燕川刚刚进入理化所学习。他赶上了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不少院所正在经历由原来的国家全额拨款,逐渐变为差额拨款的历程。
 
这意味着,“研究室必须依靠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来获得课题缺口经费。”郭燕川回忆道,“这要求研究室必须开发出可以产业化、商品化的科研新成果。”
 
面对改革大潮,科研人员如何与企业沟通?研究成果又该如何与市场相连?如何面对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怎样能够引导企业看得更长远?这都让不少习惯原有科研体制的研究人员经历痛苦的转变。
 
“苦苦探索后,我们逐渐掌握了与企业对话的‘语言’——拿出能够与企业对接的工程方案。”郭燕川说,这自然也体现在研究室与东宝生物的合作中。
 
通常,明胶研究室与东宝生物商定研发领域后,东宝生物便提供一定额度的支持经费,用于明胶研究室开展科研工作。
 
明胶研究室独立完成小试,当技术研发验证成功后,便迅速与东宝生物的开发团队联合展开中试,推动产业化进程。
 
“中试阶段非常关键。”郭燕川说。其中的难题是,从实验室出来的成果与工业化生产最初的对接未必总是顺利的。
 
在这期间,明胶研究室与企业如何沟通、合作,能否顺利推进,充分体现着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他举例说,在实验室中,样品或许只需要一只5升烧杯便可进行快速加温、冷却等流程。“但在大生产中原料往往有50吨,加热、冷却的速率肯定与实验室不同。”他说。
 
热力学和动力学变化带来的效应会导致工艺控制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与生产人员反复沟通,使大生产中的效果和实验数据快速吻合。”郭燕川说,唯有如此才能尽快做出合格产品。
 
“很多生产细节要与实验数据不断磨合,最后才能达到一致。”他说。否则,企业会认为研发人员的数据有问题,大生产做不出;反过来,科研人员会感到很委屈,因为实验中采用的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在数十年的合作中,明胶研究室早已摸索出如何从小试到中试最后到产业化这一条链上准确放量等关键工作规律。
 
“从小试到最后生产之间是100倍的放量提升,需要企业与研发人员积累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必须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郭燕川说。通过几代人不间断地合作,双方数千次地理解与信任,才能获得今天的合作成果。
 
至今,每每看到产品成功下线,郭燕川与同事们备感欢欣与鼓舞,因为科研人员的价值得到了最大体现。
 
《中国科学报》 (2013-05-14 第7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