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8
选择字号:
心安,便是归处
——访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转社

 
杜转社在昆明滇池。
 
■本报记者 张思玮 ■李瑜
 
4月中下旬的北京,空气中飘着朵朵柳絮。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蓄意”向上攀升的气温再次“缩了回去”。
 
杜转社站在位于北四环保福寺桥附近的世纪科贸大厦顶层的办公室,透过玻璃窗向外看,繁忙的车水马龙景象与鳞次栉比的建筑尽收眼底。而这些早已无法搅扰他的心绪。
 
多年的人生际遇与商海浮沉,让他更加从容与淡定地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杜转社不会有太多的兴奋之情,更无所谓失意之举。无愧,已成彼岸。心安,便是归处。
 
人生转型
 
也许,成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积累与蜕变,每个人都概莫能外。在创立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特博恩)之前,杜转社的人生图谱中写满了辉煌,也夹杂着落魄。
 
1977年,怀揣着少年时代的科研梦,勤奋好学的杜转社在毕业之后便参与到了我国第一代战斗机的设计与研发当中。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让他在之后的发展路途中走得顺风顺水。
 
1986年,该项目完成后,杜转社直接被提调到了中科院某研究所的管理层。一路从计划处主任到开发处处长,再到纪委书记。
 
杜转社的卓著业绩与才华,让越来越多的“伯乐”对这个极具升值空间的“潜力股”产生了兴趣,中纪委、国家计委也曾两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然而,当身边很多人都认为杜转社将在仕途中青云直上时,他却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我这个人多多少少有点一根筋,做什么事情就只想把它做好。那时候年轻嘛,30来岁,就是想搞科研,做好本职工作。”杜转社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技术与产品的对接”过程中,在担任开发处处长期间,主持、推动了多项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过渡的工作。
 
比如,他曾在国外的技术垄断与封锁的困境下,配合科研人员,力主推动国内大型锅炉产品自主研发,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尽管当时在仕途上升得很通畅,但杜转社从未把它当成个人发迹的资本。因为在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是一个祖国建设者的情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杜转社的人生轨迹。他从管理岗位调到所办电暖器企业担任总经理。
 
没有经费,他凭借着多年积攒下的关系网,找来了救命的启动资金;没有销售渠道,他自己背着两个20多公斤的电暖气,手上抱着厚厚的宣传资料,去挤公交车、串商场,甚至还去过跳蚤市场摆摊。
 
“那时候,梦想着有个送货的三轮车该多好啊!”杜转社在离职后的许多年后如此感慨,个中辛酸,不知凡几。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暖器厂在杜转社的带领下,成功占据北京等大城市的市场。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一个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再一次把杜转社逼入了人生的绝地,电暖器滞销,堆成了小山。
 
“我站在4层楼上,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因为企业里发生的好多问题,在当时是你根本无法预测的。”
 
最终,是一颗责任之心,将心灰意冷的杜转社拉回了现实。“等坏的东西都熬过去了,生活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了。就好像在大雨磅礴的山谷中行路,绝不能停下。”
 
成功需要“异类”
 
这段波折的人生际遇,与其说是命运之神对杜转社的捉弄,倒不如说是为他创立派特博恩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1999年,在卫生部几位专家的力荐之下,“无知无畏”的杜转社踏入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制药。成立之初的派特博恩,用惨淡经营一词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团队只有两个人,借来的35万元是全部家底。
 
或许,一开始派特博恩的起航奏歌中,就弥漫着几分悲壮的气息。
 
“其实,我当时完全可以将派特灵的相关技术免费收入囊中。”但杜转社坚持以大手笔15万元,买该项技术的知识产权。而这在很多人看来绝对属于“异类”。
 
“很多人说我纯属‘没事儿找事儿’。但我不这么看,知识产权必须买断,不买断将来后患无穷。另外,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老实一点,老实人不一定吃亏,能做成事情的人一定是老实的。”
 
技术到手后,杜转社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渐渐摸清了医药市场的运营规律。但如何招商又成为了摆在这位“门外汉”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而当时的医药行业可谓是乱象丛生,“先货后款”几乎代表了市场营销的铁律。
 
然而,杜转社没有因此而屈从,并且还大张旗鼓地挂出了“不赊货”的招牌。这一逆举即便是在今天也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
 
“那时候也不是很有信心,但做企业还是需要点勇气。人有时候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的现状,你要有勇气去改变它。当别人都这么干的时候,你真的不一定也要这么干。”杜转社说。
 
其实,在派特灵产品问世之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已是大行其道,有名有姓的产品有65种。商家们纷纷将自己的产品贴上“包治百病”的标签,鼓吹着没有副作用的“神奇”疗效。
 
但固执的杜转社却要求,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出只治一种病,且有一定副作用。
 
如果说杜转社的这些做法,可以用正确的营销理念来解释的话,那么如何将产品进驻零售药店,可不是杜转社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
 
当时,业内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产品进药店至少要交纳3000元的进店费,而这笔费用,远不是襁褓中的派特博恩所能消化的。
 
正当进驻药店受阻之时,一些成人用品商店为杜转社送来了商机,许多小广告商也纷纷向他提供宣传渠道。
 
然而,手握主动权的杜转社却选择了放弃,他不想让新生的企业打上如此低端的烙印。因为杜转社心中对这个成长中的“孩子”满怀期待,这不仅仅源于情感的倾注,更源于对技术的信心。
 
在经历了无数的轻蔑与拒让之后,万般无奈的杜转社最终将主攻目标锁定在了百年老店——同仁堂。
 
“就是交钱也要交到同仁堂去!”杜转社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同仁堂居然要了他的产品,且只字未提进店费。
 
事后,杜转社了解到,产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同仁堂药店,是因为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手续、严谨的科研成果和详实的临床报告。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同仁堂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知名的药企的道理。
 
从此,派特灵成为了同仁堂售卖的第一种“消”字号产品。
 
掌控自己,便在高处
 
就这样,杜转社的“另类”与“古怪”非但没有使企业滑至深渊。相反,他的眼界与坚守,将派特博恩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关于派特博恩的成功,有人说是机遇,有人说是胆识。但对于陪伴与见证了企业成长的杜转社而言,“自控”是他最为深切的体悟。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生存在社会夹缝中间的中小企业,没有什么得不得意的,有时候就是自己满足呗。”杜转社觉得最令他得意的事情,就是始终让企业自己掌控企业发展的命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合则双赢,退则自立’的原则。”
 
渐渐地,派特博恩从当初的销售渠道枯竭,走到如今的多元化。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喜人的销售纪录,更深藏着对于传统营销理念的质疑与建构。
 
在医药行业,杜转社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坚持用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去打动医者的良知,而不是拿金钱去触碰他们的灵魂。“你要让医生觉得,你的产品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是因为经济关系才用产品。”
 
概括地说,杜转社眼中的“自控”是一种“做减法”的哲学。知道了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那么把剩下的东西努力做好,成功便会不期而至。
 
“实际上,所有的营销法则、社会法则,它一定与人性和社会的发展相匹配,否则是一定会出问题的。社会发展前进了,我们为什么不前进呢?相信人性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的。”
 
不要忘记缘何出发
 
在任何一个企业运营中,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权衡、角力常常令众多企业掌门人耗尽心力。市场大潮的驱动,让一部分商人成为了利益的绝对拥趸,与之渐行渐远的,是作为一个企业者的责任与良知。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企业逐利是如此的天经地义,但杜转社却觉得,当一个企业违背了自身社会责任的时候,是赚不到钱的。真正把企业做成功的人,一定是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派特博恩,这对儿被多数人视为“天敌”的矛盾体形成了良好的共生格局。
 
“你做的事情承担不了那么多社会的大责任,但是你在自己的小领域里别做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你就承担了社会责任。这个责任不要弄得太高,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杜转社表示。
 
其实,派特博恩的这种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服务社会的维度,也指向了每一个员工个体。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成长空间的预留与保证、相处中的诚挚与温情……在许多青年员工眼中,杜转社是更像是一个人生导师。
 
对于如何管理企业中层方面,杜转社再次展现了一个开拓者的勇气。他留给下属绝对的自主权,放宽了预设的种种边界。
 
但这绝非是逞匹夫之勇,也并非不顾企业代价,他的目标只是为了让员工和企业获得更好的成长。
 
“我为什么讲企业不能总是把利润放在前面,如果出于这样的考量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阻挡干部和员工的成长。干部的成长需要环境,要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一个企业的主要组成人员,必须是忠诚于企业的。这些人需要你细心培养,慢慢栽培,这样的企业才能永远打不散。”
 
此外,在服务患者方面,杜转社坚持这样一条原则:一定要对症治病,并且要在治好病的情况下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治病。
 
“不是这个病的,我绝对不卖产品,是这个病的,我们还要一定把人家的病治好。千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杜转社说。
 
懂得放下
 
在绝大多数拥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眼中,成功往往被描绘成一个个辉煌而励志的故事,甚至成为可以复制的样本。
 
“人不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而是在一个个失败中不断向前。克服了一次困难,解决了一个问题,跨越了一道沟渠,你就前进了。”在杜转社眼中,创业者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对梦想的执著、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对自我的准确定位。
 
但有时候,年轻人很难将自己当初的梦想与眼前的想法区分开,只是看别人干得好,自己也这么干。
 
对此,杜转社建议,打算创业的人在作某个决定之前,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创业需要综合型人才,而非专才即可为之。
 
“成功,需要勇气,但不是冒险。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是心猿意马。”杜转社平日里会翻阅日本著名经营大师稻盛和夫的书籍。周末,他也尽可能地选择多陪陪家人。
 
在杜转社看来,一个人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得到。
 
《中国科学报》 (2013-05-08 第3版 技术经济)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