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益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2-1
选择字号:
何传启的“现代化”创业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研究视为一种事业,或许可以用“创业”来形容何传启的工作状态。
 
■本报见习记者 吴益超
 
50岁的何传启或许不太在意,这是第几次同记者讨论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食谱”了,尽管它只是63万多字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15条政策建议中的一条。
 
“‘六两粮食四两肉,六两蔬菜一两油,一两鸡蛋二两鱼,半斤水果一斤奶’,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中国和世界130个国家过去40多年(1961年~2007年)人均食物供应和消费的统计数据推导出来的。我们讲的是人均供应量和消费量,有些学者强调人均摄入量,它们是不同的概念。相信真正看完现代化报告的人,是可以理解它的。当然,关于营养问题,还是见仁见智。”
 
执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十余年,何传启说类似的风波并不少见,但他始终坚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创新的东西,刚出现时往往容易引起争论甚至被误解。科学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声中往前走的,这也是科学民主的表现形态”。
 
相对于那场舆论风暴,现代化科学研究才是何传启心中最宁静的港湾。
 
15年创业
 
现代化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北四环国科图大厦,这是一栋宏伟的现代建筑。走进研究中心办公室,会发现这普通的房间里,何传启的工位和其他员工并列,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周光召和路甬祥中科院两位前院长的题字,这被何传启视为对自己工作的最好激励。
 
1998年是他真正开始现代化研究的一年。如果把这一研究视为一种事业,或许可以用“创业”来形容何传启的工作状态。
 
“那时候对现代化研究充满了热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前10年几乎是玩命干!”在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处于低谷,何传启花了十多年时间创建了一套理论体系,将自然科学方法融入现代化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尽管曾在科学院机关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担任美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和中科院计划财务局规划处处长等在外人看来比较“稳定”的职务,但何传启还是选择了转型,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化研究中,一干就是15年。
 
记者注意到,何传启的团队成员既有年轻人,也有年长的学者,他们已不全是创业初期的那一批人,但初期成员多数人现在仍在坚持着。
 
打开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招聘启事,记者看到,应聘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和文理两种学科背景,最好还有国外科研经历。
 
何传启说:“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但有这种条件的人,未必愿意加入到我们的团队,因为这是一项基础研究,回报是很少的。”
 
从微观到宏观
 
在这样的条件下,何传启没有间断地完成了从2001年至2012年的12本《中国现代化报告》,以及《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 、《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等一系列现代化著作。
 
《中国现代化报告》每年都聚焦一个研究领域,每本报告都要求非常“专”,12本报告下来涉及的面就非常广。何传启是怎样将“专”和“广”结合在一起的?
 
何传启有着武汉大学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和中科院遗传所的硕士学位、助理研究员身份,是典型的理工科人。
 
这样的知识背景是怎样走上现代化研究的?何传启将这个过程形容为“从微观到宏观”。他作过遗传学研究,做过科研管理和科技外交官,作过科技规划和发展战略,然后再作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相通的,在研究对象上是可变的。”何传启比喻,“这就像分子生物学研究,原理和方法是通用的,但研究材料可以不同,如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上的,以事实为依据;它定量和定性地重构不同领域的现代化进程,预测未来趋势,关键是要有宏观和科学的视野。”
 
还有10年时间
 
在何传启眼中,现代化研究是十分神圣的:“现代化是国家目标,是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做过探索,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更多是借鉴,现在我们终于建立了新的现代化理论。更何况现代化是一场国际竞争,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难道指望发达国家来替我们做吗?”
 
好在,与“创业”初期那段艰难的岁月相比,如今现代化研究中心已是积厚流广。
 
采访中,他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这些年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俄罗斯科学院翻译了我们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还送给了俄罗斯总统府和总理办公室。海南岛自由贸易区的部分启动,也参考了我们的建议。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30多位学者与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将在中国举办。”
 
“研究世界,服务中国”是何传启给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战略定位。“现在我们已有35本著作,可以说研究世界已有眉目,可以转向第二阶段服务中国了。”他说。
 
这也是何传启的下一个目标:由理论向应用转型,他希望现代化研究更进一步,“同实践相结合,同教学相结合”。
 
“重要的是把现代化研究的知识理念传给下一代,如果再没有比较优秀的年轻科学家来从事这种基础研究,恐怕现代化研究后继无人。”
 
“现代化研究的前景如何?”记者问。
 
“我现在50岁,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何传启眼神坚定。
 
《中国科学报》 (2013-02-01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