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6
选择字号:
为科学献身的“明”

 
“明”是谁?
 
“明”是一只“上了岁数”的北极圆蛤,卒于2006年,“享年”507岁。
 
“明”是怎么死的?
 
“明”可能死于它的壳被科学家撬开,用来数生长纹;也可能在此之前已经死于被捞上来后的失水。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科学家们在撬开它之前没有意识到它活了这么久。
 
“明”的死为何引起了人们的轰动?
 
据《每日邮报》报道,这个507岁“高龄”的软体动物是被科学家不小心给弄死的。
 
“凶案”的经过是这样的:研究人员2006年从北大西洋的海底将其捕捞出来后,通过计算这个软体动物内壳上的生长轮数,发现它有405岁。这一“高龄”已经得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被认为是最老的生物。
 
只不过,当初研究者为了分析它而撬开它的壳时,它的生命迹象就渐渐消失了。科学家于是放置在冷冻柜里以待后续研究。直至最近,科学家通过新方法重新计算它的年龄,才发现它要比当时测算的年龄还要大100多岁,修正为507岁。
 
就是说,还没有发现“明”的确切高寿时,它已经挂了。
 
“明”的死是科学家乱搞吗?
 
“明”的死非但不是科学家乱搞,它还帮了科学家的大忙,确切说,“明”是为科学献身了。
 
首先,科学家不是“闲着没事儿”要去数“明”的生长纹,测算它的寿命的。实际的情况是,科学家是利用贝壳的纹路,还原过去上千年的气候。这对于我们了解过去气候的历史、当前气候变化有何影响有很大帮助。
 
树有年轮,贝壳上有生长纹,这是不同时节生长速度快慢变化导致的。在理想的环境下,一年的季节变化会带来一个快速生长期(夏)和一个缓慢生长期(冬),形成一轮。温、热带的贝壳容易受环境影响,生长纹和年对不上;但极地的没问题。上世纪80年代,罗伯·维特巴尔德(Rob Witbaard)提出生长纹可以用来衡量北极圆蛤年龄,这一方法已经被接受。
 
于是,北极圆蛤被“瞄上”了。
 
北极圆蛤很长寿,两三百年的并不罕见。科学家用比对的办法把几个蛤的记录连在一起,就能得到更长的气候记录。研究者做了几十个这样的北极圆蛤,连成了一段长达1357年的气候变化记录。
 
不过,“明”的外表面太脏已经看不清生长纹了,科学家只能数壳的内表面,所以被试的圆蛤注定要为科学献身。(赵鲁)
 
《中国科学报》 (2013-12-06 第11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