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笑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6
选择字号:
反导“死穴”:分导式多弹头
 
“一箭多星”技术的背后,是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成熟度的体现。这一弹头装置,是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导弹弹头。母舱由整流罩、末助推发动机、制导装置和释放装置等组成。现在的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也能集中攻击。
 
第一代集束式多弹头:
 
1964~1965年首次出现,主要型号为美国的“北极星”A-3潜射弹道导弹和苏联的SS-9Ⅳ地地弹道导弹。前者弹头威力为3×20万吨,射程4600公里;后者弹头威力为3×500万吨梯恩梯当量,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500米和1000米。
 
所谓集束式多弹头,实际上和我们熟悉的集束式手榴弹、子母炸弹等差不多,不管是子弹头还是母弹头,都没有制导,也不能机动,唯一的作用就是将单弹化零为整,在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向同一目标区投掷一个个子弹头,以期顺利突防,免遭对方拦截或干扰,最后给敌城市等面状目标造成最大损失和毁伤。
 
第二代分导式多弹头:
 
1970年首次装备,主要型号为美国的“民兵”ⅢMK12型地地导弹和“海神”C3型潜地导弹。前者导弹威力为3×17万吨梯恩梯当量,射程为11000公里;后者导弹威力为10×5万吨,射程为46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85米和560米。
 
到目前为止,分导弹头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的“三叉戟”Ⅱ型D-5潜地导弹和苏联的SS-N-20潜地导弹,前者为14个,后者为12个,射程分别为11000公里和83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20~210米和500~600米。分导式多弹头和集束式多弹头的主要区别是:母弹头有动力、有制导,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弹道向不同目标发射子弹头,因而具有一定的机动发射能力;携载子弹头数量多,分布空域大,子弹头之间可以60~90公里以上的间距对目标实施攻击,因而突防能力较强。
 
第三代机动式多弹头:
 
如今还处于研制之中。分导式多弹头虽然解决了母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子弹头仍不能机动,也不能制导,只能按惯性弹道飞向目标,这样命中精度和突伤能力就较差。机动式弹头的重点就是解决子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
 
子弹头机动的方案有四个:一是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来实施机动,如在弹头装有顶帽、弹尾装有稳定装置或翼面,来调整子弹头的飞行弹道,实验证明:可在20~30秒内使弹头机动距离达556公里;二是通过加速滑翔弹头来实施机动;三是通过在子弹头上加装小发动机来使之加速突防;四是通过增高再入弹道倾角来缩短大气层中的飞行时间,以增强突防能力。解决子弹头制导问题主要是在子弹头上加装末段寻的装置,自己能辨识和发现目标,进而控制弹头进行机动攻击。(曾笑生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3-12-06 第9版 探索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