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诗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选择字号:
船舶工业难“入海”

 
海工装备被决策层视为船舶工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而在业内专家看来,海工装备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容量有限。此外,如何提高海工装备设计能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本报记者 原诗萌
 

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应采取理性的态度,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图片来源:http://www.shipoffshore.com.cn
 
“十一五”期间,国际船舶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推动我国船舶工业产能暴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船舶订单大幅下降,导致我国船舶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至今未能走出阴影。
 
和低迷的船市相比,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却是一片新的“蓝海”。数据显示,我国海工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因此,海工装备被视为船舶工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不过,相关专家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工装备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容量有限,因此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应采取理性的态度,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新的蓝海
 
当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海工装备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国家“十二五”海洋工程投资规划》,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十二五”期间计划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投入2900~36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的投入规模增加一倍多。按照设备投资占比25%~30%估算,“十二五”期间年均海工装备需求为150亿~215亿元。
 
而据国信证券分析,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比例不断提高,以支撑不断扩大的开发规模。预计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每年全球市场容量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长期保持增长。
 
我国的船舶工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船舶工业和海工装备在一些方面又有相似性,因此,海工装备被视为船舶工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钻井平台、作业平台、勘察船、工程船等海洋工程装备。
 
10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券商分析指出,随着上述政策的落实,船舶工业将迎来深度调整,预计大批竞争力弱、技术附加值低的企业将消失,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同时,船舶工业将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发展。
 
发展须理性
 
虽然国家将海工装备作为船舶工业化解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但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并非想象的那样容易,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决。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工装备和船舶工业很相近,甚至很多造船的设施可以用于海工装备的制造。但海工装备的技术含量更高,不是任何企业都能转移过去的。
 
“海工装备的规范标准,和造船的规范标准是不同的。要熟悉和满足这些技术要求,是有门槛的。”王锦连说。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教授黄维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从经济效益上来讲,造海工装备比造船要好得多,但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海工装备在国际化、单件小批量等方面的要求都要高于造船。另外,船舶出问题了可以送到船厂去修理,而海工装备则动辄要服役20年,工作环境比船舶更为恶劣,所以技术标准的要求也高于造船。
 
王锦连还指出,虽然和船市相比,海工装备市场形势更好,但容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产能都转移过来。
 
“前几年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海工装备也迎来了比较大的发展。现在韩国、新加坡都是海工装备的强国,此外还有巴西、挪威和俄罗斯,全球海工装备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小看了,甚至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王锦连说。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夏晓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指出,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的确是一个方向,但海工装备市场毕竟容量有限,技术难度也比较高。一些造船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后,受制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成本等因素,也不见得会有太高的利润。
 
设计能力待提高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应采取理性的态度。
 
王锦连表示,国家在海工装备方面要有统筹规划,支持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能力,而且在海工装备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往这方面发展。同时,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对于借助海工装备发展船坞、码头和岸线的企业,应该严格控制。
 
夏晓雯也表示,可以鼓励一些先进的、有实力的造船企业向海工装备方面去发展,但不能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毕竟有实力参与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
 
此外,有专家指出,在船舶工业进军海工装备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即如何提高海工装备设计能力的问题。
 
黄维平告诉记者,国外在海工装备方面开发多年,很多东西都是有专利的。除非我们国家开发新的海工装备结构,否则只会触动别人的专利。
 
对此,黄维平建议,应该给中国自主设计的海工装备更多的发展机会。他告诉记者,任何海工装备的款型出来,都要经过试验,才能成为实际的工程。现在我们国家建立了多座试验用的深水池,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哪怕先做个不采油的平台,试验一下效果,对于我们深水开发都是有好处的。”黄维平说。
 
在黄维平看来,应该为我国自主设计的海工装备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每制造一款海工装备,都请国外设计,那我们在设计方面总是受制于人。另外,如果我们没练过兵,那么始终不敢做。”黄维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2-13 第7版 制造)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