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选择字号:
“风狂”的背后
 
除了造成危害,“海燕”也发挥了一定的正效应。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台风在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可能明显增大。
 
■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自11月8日凌晨登陆以来,台风“海燕”已给多国带来重创。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宣布,截至11日晚,台风“海燕”已造成至少1774人死亡,另有82人失踪和2487人受伤。
 
中国同样未能幸免。自11月11日“海燕”进入我国境内以来,在短短的一天多时间里,已造成海南、广西、广东3省区313.3万人受灾,7人死亡,4人失踪,18.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其影响,未来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西部、广东西部、浙江南部等地仍有大雨,局地暴雨。
 
“爆表”的台风
 
“我们当时预测‘海燕’可能达到一个超强台风的级别,但绝没想到它会这么大。”作为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台风科科长,张玲无疑是见过“大世面”的,可说起“海燕”,她依然感到惊讶。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张玲坦言,预报中心当时给出的数值是60米每秒(17级风),这已经是上限了,“但它后来居然达到了75米每秒”。
 
“按照蒲福风级表的划分,17级风再往上就不再细分了,因为已经进入了人力不可抗拒因素的范围。”张玲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在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看来,“海燕”已经突破了目前的气象记录,达到了“爆表”级别。
 
那么,“海燕”会因此而问鼎台风之巅吗?
 
“从我国台风记载档案来看,‘海燕’并非唯一的风王。”张玲回忆说,在强度方面,“海燕”和1983年的10号台风、1990年的25号台风处于并列第一的位置。“但海燕的登陆风速确实要比之前两个都大。”
 
吴正华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风场破坏的程度上看,“海燕”要远远超过其他台风。“此外,今年的台风数量已达到了30个,这也是十分反常的事情。”
 
谈及此次“海燕”的影响,专家指出,除了造成危害,“海燕”也发挥了一定的正效应。
 
“对中国而言,‘海燕’除了在海南和广西造成比较大的破坏性灾害之外,对大陆地区的影响则主要以降水和海区大风为主。”张玲表示,从目前的干旱监测数据来看,贵州、湖南、江西等地此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但随着“海燕”的北上影响,它已带来了比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可以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频频上演的风灾
 
气象专家指出,秋冬季台风在生成数量上会少于夏季台风,而强度却往往甚于后者。
 
“夏季台风之所以会出现强弱交替是因为它有南海和西太平洋两个生成地点。”张玲解释说,南海地区生成的台风由于受到海域范围和距离陆地较近的限制,周期相对短暂,强度较弱。
 
与之相比,秋冬季节生成的台风绝大部分是从西太平洋东移过来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酝酿时间相对充分,所以强度通常都比较大。“它们给人的整体感觉往往是来者不善,‘菲特’和‘海燕’都是如此。”张玲说。
 
“气象学界通常认为26℃是台风的临界温度,如果低于这个温度,是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的。”张玲指出,从海洋热能量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海水表面的温度还是整个区域的暖水厚度,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数值都要大于南海地区,这也是其台风强度会高于南海地区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了台风生成的区域性差异外,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也让有关专家忧心忡忡。
 
“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热带风暴会变得更加强烈。”吴正华指出,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走高,台风数量不一定明显增多,但在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可能明显增大。
 
对于频频上演的风灾,又该如何解读呢?
 
“这与大气环流近期以来的阶段性异常有一定关系。”张玲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截至目前,本年度台风数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4个。“这些偏多主要来自9月份之后,是一种阶段性偏多。”
 
她解释说,通常情况下,副高脊线的位置在夏季会比较偏北,进入冬季之后,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它的脊线位置是南压的。“和往年相比,今年副高脊线的南落过程确实比较滞后,有点不像冬季的环流特征。”
 
“正是由于热带辐合带与副高的位置都比较合适,所以非常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张玲说。
 
防台任重道远
 
在专家看来,尽管国内的台风预报水平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预报中的偏差。
 
“对于台风,国内目前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在数据预报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订正预报。”张玲表示,对于台风的强度变化,目前通常都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但对于一些快速加强的台风,预报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
 
此外,对于秋冬季台风,数字预报结果也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秋冬季台风的预报难度要远高于夏季台风。”张玲介绍说,国家气象局目前正在尝试采用集合预报技术,以期对秋冬季台风实现更为准确的预报。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崔晓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近几年来,对于台风的路径,无论在科研还是预报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于台风的强度、结构及其带来的风和雨,科研和预报水平的进展都是比较缓慢的。这也和台风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强度和风力分布的复杂因子有很大关系。
 
《中国科学报》 (2013-12-1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