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熙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3
选择字号:
民企创新:模仿中等待重生
 
■本报记者 周熙檀
 
近日,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2012)——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是模仿,并以照抄照搬别人技术的单纯模仿居多,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的企业较少。
 
不得不模仿
 
报告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红领说:“创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民营企业模仿创新的现状与我国所处的阶段有关。”
 
王红领认为,我国正处在从非创新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的过渡期,随着转型升级的加快,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这个时候“不能人为地揠苗助长”。
 
万源企业董事长张晓崧也表示,对民营企业创新不能太苛求。
 
民营企业创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为求生存,企业以模仿为主,追求短平快,不会考虑到长远的研发和创新。”张晓崧说。
 
这些年,房地产市场高企,很多民营企业转向房地产,企业从创新之外获得巨大收益。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说:“企业是逐利的动物,这个动物能不费劲吃到东西时,就不会低下头来创新。”
 
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如何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再创新,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前述报告指出,技术引进和模仿容易陷入“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低水平循环困境,企业很难实现更高的长期市场绩效。
 
创新路上多艰难
 
去年11月,万源企业大型云计算自主收藏、分享与搜索平台——微网上线。
 
不过,让张晓崧头痛的是,很多战略投资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却都不敢投入,“就是怕一旦有互联网大企业模仿,微网就可能前功尽弃”。
 
在他看来,中国很难有大的创新,因为创新的成本太高。
 
更大的无奈则是,万源企业正在申报的糖尿病一类新药已经投入8年进行研发,但审批过程还要起码五六年。
 
国外高技术企业10年生存率仅为5%~10%,国内这个比例更低,很多企业死在创新的路上。
 
“我是有点‘一根筋’的,非要把这件事做成,只要我能支撑得住,就不去考虑成本和赚钱。”张晓崧认为,近10年中国创新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坚持创新的企业多靠信念支撑。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这些创业者从体制内走出来时,他们的职称就停留在了离开时的水平。张晓崧认为,由于体制制约,民营企业创新基本上游离于国家创新体系之外。
 
此外,成本制约、从众文化和企业家自身素质,都决定了民营企业以技术模仿为主,难以进行自主创新。
 
呼唤机会均等
 
尽管企业自主创新仍面对种种现实困难,但技术因素在民企转型升级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显示,有35.18%的企业在过去3年中实现了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大体实现了升级换代。
 
美国中小企业局曾作过一项统计,上世纪美国的65项重大创新中,80%来自中小企业。王红领对企业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很乐观,“企业创新受利益驱动,是个自发过程”。
 
一些企业认为,国家的支持应该向民企倾斜。而王红领则认为,民企寻求政策或资金扶持,是一种弱势思维。关键在于,“空间的释放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既易行,又是治本之策”。
 
报告强调,扩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要警惕“国进民退”,同时应严格限定政府作为的边界,杜绝政府行为企业化。
 
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城市投资开发公司和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等地方性国企,其业务的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竞争性运作实现的,从而使得当地越来越多的项目、土地、工程和资金等资源为此类企业通过行政手段所垄断,导致民企丧失了均等的市场机会。
 
“创新环境正在逐步改变,但创新环境的改善不一定能马上催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忍耐一个等待期。”赵弘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1-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