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9
选择字号:
温文玉:温润如玉的青年PI

 

 温文玉
■李明丽
 
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踏进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用她的能力与智慧积极地“为生命而奔走”,将一滴又一滴辛勤的汗水挥洒进去,绽放出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光芒。这个年轻人,就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温文玉。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温文玉却说,她的科研之旅有几分误打误撞的意味。
 
一口吴侬软语,一脸温婉的笑容,这位温润如玉的女性正在向我们讲述她与科研之间的情缘。
 
对科研:从误打误撞到兴致盎然
 
“2003年大学毕业,学校保送我继续深造,到香港科技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现在研究的领域,一开始并没有想走科研的道路。”在当时的温文玉看来,攻读研究生只是完成学业的必经之路,但她却因此闯进科研的世界,并慢慢走上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道路。
 
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期间,温文玉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明杰,从事神经系统重要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这成为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原本只打算攻读完硕士学位就转专业或者结束学业,但我的导师张院士认为我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潜质,并始终鼓励我一直走下去。正是因为张院士的支持,我才会走上科研的道路。而现在回头看来,我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是绝对正确的。”温文玉说。
 
在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期间,温文玉初露锋芒,首次揭示了裂分型PH结构域可形成一个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超模块,并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所有已知的裂分型PH结构域家族构建细胞信号传导网络的结构与生化基础。
 
另外,还探讨了蛋白囊泡转运过程中膜融合复合体正确定位的调控机制以及动力蛋白对细胞信号传导蛋白正确传输的分子机理。她也因此受邀在日本核磁共振学会第45届年会上发表报告演讲。
 
自此,温文玉尝到了科研工作带给她的成就和满足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进展的时候,就特别兴奋,从而一步步走得更深”。
 
对学问:决定了就要坚持下去
 
2009年温文玉回到母校工作,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青年PI,组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在复旦,她如鱼得水,个人能力和科研实力得到了出色的发挥。
 
在职第三年,温文玉就提出感光细胞架构蛋白INAD通过变构效应主动调控自身氧化还原电势并介导信号传导过程的全新机制,还进一步发现光刺激下PIP2水解引起的酸化是INAD构象转变的调控因子。该机制区别于通常被认为的蛋白质的氧化还原电势只能受氧化剂或胞内电势影响而“被动”发生改变,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蛋白质活性调节的机制。
 
由于多种人类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免疫疾病、衰老等都与蛋白质的氧化密切相关,该发现也为多种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策略。
 
另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PIP2水解产物DAG及IP3作为重要第二信使的调控作用已广为人知,而PIP2的另一水解产物氢离子的功能还尚未被重视,上述发现证实pH的改变/氢离子浓度的增加可能是一种新的细胞信号传导方式,这将有可能改写教科书。
 
该工作为2011年Cell杂志的封面文章,被多家香港及内地媒体报道,并被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A-IMBN Research网站于2011年9月21日刊突出强调。
 
“从事科研这项工作,必须坐得住、静下心,尤其需要细心。”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使温文玉有点“强迫症”倾向,比如做结构计算时她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2个小时以上,她还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反复确认一件事情,对于计算误差、相关数据等她更是一遍遍核对,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凭借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温文玉对干细胞不对称分裂过程中两条调节纺锤体转向的信号传导通路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纠正了原有干细胞不对称分裂模型的错误。
 
她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小鼠中LGN/mInsc、LGN/NuMA蛋白复合物组装的结构基础,阐述了其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分子机理,证实调节细胞极性和纺锤体定向的复合物Par-mInsc-LGN-G?琢i及LGN-G?琢i-NuMA并不如原机理模型所示,形成一个稳定的蛋白复合体,而是有着相对独立的功能,并且有形成的先后顺序,为我们理解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本质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他们的论文发表后不久,国外几个课题组也相继报道了这一现象。
 
同时,她对LGN与DLG1/SAP97 GK结构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GK结构域与磷酸化肽段相结合的全新作用模式,并证实了该结合方式具有普适性,为揭示GK结构域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力线索。
 
在此研究方向的拓展工作中,她也有数项颇具潜力的新发现,目前正在论文准备中。
 
“对于做科研,我没有什么大的至理名言,只知道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就是温文玉的科研态度,也正是这种执著而坚定的信念,让温文玉入选了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也让她步步积累并演绎着自己精彩的科研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13-01-09 第6版 生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