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文利 徐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25
选择字号:
从“患者找医生”到“医生找患者”
 
■段文利 徐琨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罹患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去世后,让胰腺癌这种疾病再次跃入人们视野。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胰腺癌真是“癌中之王”,“无药可救”吗?
 
其实,“癌中之王”的说法并不无道理。因为胰腺系列疾病临床表现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极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特别是国内医疗机构对胰腺疾病诊治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诊治规范化、标准化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临床上对胰腺疾病诊治的漏诊、误诊。
 
还有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医疗行业兴起专科分化热潮,为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医务工作者陷入片面和管状思维。外科、内科习惯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问题,影像学手段虽各有千秋但又都有局限性,患者就医的盲目性、诊治的偶然性、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充分展露出来。
 
那么,医生如何在看似矛盾、相互纠结的表象中找到真理、找出规律,为患者作出最优诊疗决策?笔者觉得,北京协和医院针对胰腺疾病的会诊制度可以带给我们足够充分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基本外科奠基人曾宪九教授的倡导下,北京协和医院便建立了基本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病理科每周联合会诊胰腺疑难疾病的模式,并建立胰腺专业病房和实验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普外科赵玉沛教授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在既往胰腺疾病诊治协作组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资源,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诊断,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规范了胰腺癌诊治流程,缩短了确诊时间。
 
去年5月,在该院院长赵玉沛院士的牵头下,北京协和医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会诊中心汇集了胰腺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病理科等科室的20多位国内顶尖专家,科主任领衔,通过集体阅片讨论,为每位疑难病患者寻求最佳诊治方案。
 
胰腺疾病会诊的时间固定在每周二下午。会诊前,由各专科医生筛选出难于确诊的病例提出申请,门诊部指定专人为患者做预约登记,每周二上午患者持病历资料到指定诊室接受问诊,会诊中心指定专人整理、检查、汇总病人的病历资料,并通知相关科室专家到会。
 
各科专家对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确定诊疗方案或方向,指定下一步诊疗科室。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分别进入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接受治疗;对于仍然无法明确诊断的部分患者,进入指定科室进一步完善检查,由会诊中心安排再次复诊。预约检查和床位均在当场拍板。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慕名前往协和医院会诊的胰腺疾病患者来自全国1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还有部分来自欧美国家,共诊治胰腺癌4000余例,胰腺内分泌肿瘤1000余例,胰岛素瘤500余例。多例外院宣判为胰腺癌的“死刑”患者被改判甚至“无罪释放”,多条“漏网之鱼”最终没能逃过协和专家合力围剿的“法网”。
 
不难看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主导完成大量的工作,患者只需挂号、提供资料、提出疑问就可以了,避免了在多个科室间辗转求医的艰辛。
 
而如果按照传统的专科诊疗模式,且不说挂号的难度,即使要把相关学科专家都看一遍,患者至少需要花上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得到的多是基于本专业的看法和意见,往往难以作出抉择。
 
而会诊模式大大降低了疑难病患的就诊难度,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提高了诊治效率,而且使患者获得了精准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从病人找医生,到医生找病人,协和建立的疑难病会诊中心、探索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对传统专科就诊模式的颠覆性革命。
 
疑难病会诊中心的成立,的确提高了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同时,也加深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路,培养了全面思维,直接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正如赵玉沛所言,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不仅有助于建立某类病种诊疗的金标准,同时会加速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职责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
 
《中国科学报》 (2012-09-25 B3 健康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