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本报通讯员 姚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新生入学报到现场,进门的显眼之处摆放着一叠为新生准备的《奖助学指南》。翻开这本小小的册子,你会发现中国科大的奖助学金种类繁多、数额颇巨,完备的奖助学体系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免、生活援助”等六个方面。仅2011年一年,资助总额已达2431万元,其中本科生资助总额为2112万元,在校本科生人均资助额达2956元,相当于平均返还了学费的62%。
而在众多的奖助学项目中,“生活援助计划”是中国科大的一项独特创举。该校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生就餐情况按月进行统计分析,对每月就餐次数在60餐以上,平均每餐费用分别在4.0元和3.7元以下的男、女生进行动态援助,不需学生自己申请,学校主动给予160元的生活补助。2011年,共有4490名本科生得到了被多家媒体称为“更加人性化”的“隐形资助”,资助总额近80万元。
中国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这样形容“隐形资助”:“这样的资助方式是一群理科学者的科学思维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科大风格。我们通过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比对来确定受助对象,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最需要的同学获得这笔生活补助。”
据介绍,中国科大“隐形资助”自2004年起正式实施,经过摸索、完善,现已发展成为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由于一卡通自动生成的数据包含一些“坏数据”,例如有的女生因为节食导致餐费较少,因此中国科大研究出一套科学筛选方案:新生入学时由学生处对新生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同时综合考虑各院系学生负责人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宽泛的贫困生数据库,数据库做到每学期更新一次,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学校一卡通中心按照要求每月提供平均每餐费用处于基准线下的学生名单,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名单与贫困生数据库进行交叉对比,两者重合即被视为隐形资助对象。这样,不需要学生自己提出申请,学校就会发出邮件给符合条件的学生,通知他们通过“一卡通”中心直接领取补助。
“每个月获得资助的学生总数并不固定,大致在420~480人之间。”董雨说,“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生活预警线,例如我们发现冬季时学生的用餐费用明显高于夏季,意识到这是因为天气寒冷,同学们需要吃得多一些,于是就将平均每餐费用提高一些。”此外,如果有同学生病或发生家庭变故,学校会无条件地给予他们生活补助。
中国科大以其理工科著称,但它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却一丝不少,“隐形资助”正是她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之一。这项资助无需学生申请,更不需要公示,甚至不需要受资助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面对面,一切都通过电子邮件和一卡通系统运行。
去年领取了好几次“隐形资助”的信息学院大三学生小徐说:“刚上大一时,我还不知道有这个补助。开学第四个月的时候,我收到一封学校发来的邮件,通知我去领取补助。”她认为学校的这一举措既充满人性化,又不失科学风范,“我与父母都觉得这种补助形式很新颖,同时也很科学”。
另一名大三学生小张则表示:“大一时我就申请了国元证券助学金,每年3000元。有了这笔助学金,学校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再加上我自己周末做家教赚的钱,我可以不用向家里伸手要钱了。”小张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身处湖南农村的父母务农为生,小张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妹在读书。但她的声音里并无一丝窘迫,反而十分爽朗。“无论是申请助学金还是补助,学校都没有大张旗鼓,充分照顾到我们的心情。”
“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这是中国科大向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而“隐形资助”只是中国科大奖助学体系中的一个有益补充,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这样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催生了“隐形资助”这样一项令人感动的援助计划,也营造了中国科大独特而温馨的校园环境。这里没有高调的宣扬,也没有烦琐的手续,取而代之的则是科学透明与人性关怀的“隐形资助”。
这几天,全国大多数高校正迎来2012级新生。每到开学的季节,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就会牵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学生家长的心。随着国家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高校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正得以明显改善。
本期报道关注安徽部分高校在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工作情况。它们在资助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中国科学报》 (2012-08-29 B4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