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20 5:17:2
选择字号:
创新还须应用牵引
 
■徐耀
 
科技创新是摆在所有科研人员面前的使命或者任务,口号叫得响,实际工作中创新却很少,因为我们不知道创新来源于何处。脱离现实中应用的牵引,科学家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样的创新要么不值得研究,要么就是追随国外动态,作些局部改进,难得有价值的原始创新。
 
我们课题组研究溶胶凝胶法镀光学薄膜十几年了,由于薄膜应用环境的不断改变和对薄膜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出现,所以我们的制作方法也不断创新。举个例子,制备高反膜需要将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两种膜层交替镀膜,二者的折射率相差越大,则需要镀的膜层数越少,这样膜层界面间的应力累积就越少,膜层开裂的可能性越小,高反膜制作的难度就会下降。常用的高折射率材料为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铪。氧化钛光学带隙窄,在激光作用下容易发生三光子吸收,因此激光损伤阈值不高。氧化铪的光学性质非常合适,但有机铪原料昂贵、有毒,制作成本太高。剩下氧化锆是最应该考虑的,但从有机锆醇盐水解出发,一般只能得到含有非晶态氧化锆颗粒的溶胶,这样的溶胶镀膜后折射率只有1.6左右,与低折射率的氧化硅层交替镀高反膜,需要25层以上,而想得到结晶的氧化锆膜,一般要通过400度以上焙烧,但多层膜不能这样焙烧,怎么办?最好是制备出的氧化锆溶胶就含有结晶氧化锆颗粒(我称为纳米晶溶胶),这样得到的薄膜自然折射率就高。纳米晶氧化锆粉体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但稳定的纳米晶氧化锆溶胶就很难制备。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终于成功制备了氧化锆纳米晶溶胶,并获得折射率大于1.9的氧化锆膜(不需焙烧),以此镀高反膜,只需要15~17层,大大降低了溶胶凝胶法制备高反膜的难度。我认为,这就是实际应用需求所推动的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源动力。这话不假,但我国的企业仍然热心于山寨别人的先进技术,缺乏长远发展眼光,造成短视的科技观念,这极大阻碍了创新。在我做访问学者期间,我觉得国外很多教授的实验室装备比不上中国很多课题组,但人家的工作就是做得更创新,我觉得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与企业结合紧密。在我们国家,很多单位非常重视国家级的项目,轻视企业项目(除非企业给很多钱),在个人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是国家项目比企业重要得多,这样实际上主动排斥了可以带来创新性研究的机会。就拿锂电池来说,国外大多数是企业在支持大学教授的研究,而我国是教授们自己搞个题目去想办法让国家支持,而政府部门并不知道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所以,可想而知,我们的创新经常属于无本之木。过分重视国家项目,也是官本位文化的体现。
 
只有当企业和科学家相互靠近,而且科研单位不以获得国家项目为评价科学家科研水平的主要依据时,创新就会源源不断。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中国科学报》 (2012-07-20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