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9 5:36:20
选择字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
当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排头兵

 
胡盛寿 1957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循环杂志》主编。
 
1999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组建卫生部心血管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出任主任,200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称号。2009年被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2007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会员,2009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唯一华人编委。
 
■本报记者 刘畅
 
《中国科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下称阜外医院)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国家队”,拥有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块含金量非常高的牌子,背负这样的责任,阜外医院针对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采取了哪些措施?
 
胡盛寿: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面对心血管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医院领导班子认识到,关键是要搭建一个全国性的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一体的心血管疾病基层社区防治服务网络,发挥基层防治队伍的作用,逐步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监测与防控能力,才能有效保障居民健康。
 
这些年阜外医院作了一些调整,以继承老一辈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优秀传统为宗旨,坚持防治工作重点“前移”和“下移”,把防控主战场由医院转向社区,使大医院的“大医生”走进社区,培训、指导社区医生,真正推动和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与诊疗水平,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首先,我们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自2005年以来,已经在全国22个省市开展了“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形成了覆盖40个县区级单位的2500余家社区服务中心防控网络,扩大管理患者300万人。在一年之内,将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70%以上。形成了一支由2.5万名基层医师组成的专业心血管疾病防治队伍。
 
其次,进行了社区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转诊模式的探索。医院在“四季青”、“黄村”建立医疗合作中心的基础上,又与北京五城区一郊县签订了协议书和对口支援协议书,建立了中关村医院、龙潭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协作社区。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定点支援,采取双向转诊与健康管理、专科培训与技术输出两种合作方式,每年我院专家平均去社区出诊150人次,转诊300人次,培训2000人次,形成了北京市社区心血管疾病“前筛基地”、“后疗基地”、“健教基地”三个基地。
 
再次,探索了我国社区疾病管理模式和理论体系,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社区疾病管理教程》。4年间共开展6期疾病管理模式培训暨社区疾病管理高层论坛,涉及14个省和直辖市,受益居民达到近1亿人。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现了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从医院的“围墙内”转向“围墙外”,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社区人群防治模式作了成功的探索。
 
《中国科学报》:去年阜外医院引进了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你认为阜外医院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他们在科研和临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胡盛寿:要做好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阜外医院曾为国内近30家医院输送过心外科主任,始终坚持“大人才观”,既为医院培养人才,更要为全国培养和输出人才,在科研型临床骨干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上下功夫。
 
一方面,医院通过创立发展平台提拔新人,设立专项基金评选技术创新奖与青年科技标兵,设置科研型临床医师岗位,引进40岁以下专业技术人才等措施,加强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医院广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建设学科带头人队伍,对学科建设进行了重大战略规划与部署。
 
去年1月,阜外医院从中日友好医院引进了以李光伟教授为主的内分泌团队,并专门成立了内分泌与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截至2011年底,该中心门诊患者4136人,住院患者427人,好转率达99.2%;科研基金项目5项;发表文章6篇,其中SCI 3篇,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已启动并逐步实现运行“全院血糖管理系统”项目,成为首家拥有国际先进血糖测定系统的医院,初步形成“全方位诊治与预防心血管疾病一体化”的治疗模式。
 
同时,医院从去年5月起,面向海外招聘心脏发育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心血管分子病理研究室、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室等学科带头人。目前已从国外引进了系统生物学、干细胞再生医学、血管分子医学等领域的基础型前沿医学人才,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心肺运动临床应用专家孙兴国教授、杜克大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及统计遗传学专家葛东亮教授和博士后赵倩、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血液中心研究所血管分子医学周洲教授等学科带头人。
 
我认为,是“阜外品牌”、医院提供的平台与资源以及包容开放创新的人文环境吸引这些人才来到医院的。今天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未来几年,我们还会继续根据学科发展引进人才。
 
《中国科学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之时,多位院士、专家都对此给予厚望,希望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发现并解决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阜外医院是如何践行这一目标的?
 
胡盛寿:国内首个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阜外,既体现了国家和众多专家对阜外医院的信任与厚望,同时也是对医院科研实力的认可。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治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大需求,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重点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防治策略。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几项工作:
 
做好国家级心血管病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预防研究部阵地建设。国际项目合作中心、血液和心脏组织资源标本库已经进入内部施工,2012年底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防治及培训中心全部建设可以竣工。
 
搭建全国心血管病研究共享平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共享支持。比如我们正在搭建几个平台:基因组学测序和质谱仪分析的生物信息检测与分析平台,以此为基础建设中国疾病分子诊断中心;电子化体系、质量体系、低温储存体系、实验室四位一体核心架构的心血管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等。
 
凝聚全国的骨干力量,以转化医学为目标,开展临床与临床相关基础研究。阜外医院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全国重点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包括动脉硬化和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分子影像学、心肌保护和细胞修复研究、心律失常中心脏电学与组织学重构相关性研究、终末期心脏病心肌重塑逆转机制和可植入式心室辅助循环装置应用研究等在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防治策略,探索中国特色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的发展道路。
 
搭建国家中心心血管病预防工作平台。开展预防控制政策研究,建立全国若干紧密的社区防治基地与网络,逐步形成以数字医学为支撑手段的社区高血压防控网络,为制定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咨询。
 
此外,还要加强培养或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2-06-19 B3 健康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