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十二五”规划探路: |
企业能否扛起研发大旗仍未知 |
|
■李惠钰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该规划涵盖了生物基材料六大主要技术方向,仅3000多字。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专项规划》基本涵盖了生物基材料研发的所有内容,但细化到具体某一项上,着墨不多。
根据《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批重要的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将是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
现实是,目前横在企业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技术研发问题。《专项规划》主旨虽好,但企业能否担当研发重任,是业内专家对此的共同担忧。
科企联姻未知
《规划》意见稿指出,“十二五”目标之一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但业内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基本没有能力承担研发重任,“十二五”期间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国家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国外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水准,国外企业的研发人员都超过生产人员,而我们国家的企业基本没多少研发人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洪章直言不讳。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严庆也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基本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许多企业都在炒作生物基材料的概念,并没有在研发上投入太大精力。
该研究所的研究员朱锦对于上述观点表示赞同,他觉得国内企业往往只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缺少前瞻性眼光,这就造成生物基材料的经济效益尚未体现的时候,企业就消极地终止研发投入。
而作为企业界的代表,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胡汉杰多少有些抱屈,在他看来,企业并非不重视研发,而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研院所太重视基础研究和论文的发表,其实有些技术根本难以产业化,科研院所就应该着重突破一些企业所需要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胡汉杰说。
面对生物基材料在研发上所处的尴尬境地,陈洪章建议,生物基材料的科研项目可以由企业牵头承担,以科研单位的首席科学家为主持人,或者由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主持,这样才能真正将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生物基平台化合物重视不够
生物基材料主要包括生物塑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生物质功能高分子材料、功能糖产品、木基工程材料等多种产品。在《规划》意见稿中所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中,也基本涵盖了生物基材料的所有产品。
《规划》提出,要以生物基材料高值化的基础研究、生物基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产品、生物质定向重组及生物基化学品制造、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设计、生物质基高性能树脂制备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主要任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基材料的众多产品中,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朱锦看来,生物基平台化合物是整个生物基材料产业的核心部分,美国能源部早在几年前就明确指出了12种最有开发前景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调研和规划显然不够全面。
“例如,从非粮生物质糖类衍生得到的5-羟甲基糠醛(HMF)或呋喃二甲酸,具有量大、应用面广的特点,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而在我国却一直不被重视。”朱锦说。
不仅如此,现阶段我国生物基材料的研发较为零散,国家并未站在整个产业的角度进行科研规划。
对此,朱锦建议,国家需要从战略层面上梳理、补充和规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贯穿生物基原料到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再到生物基材料,直至生物基制品的整个发展过程。
而对于《规划》所提出的“以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两大类产品为核心,并进行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这一任务,业内专家均持赞同态度。
严庆认为,要想使企业有利可图,办法之一就是尽快解决一些生物基材料或制品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产业示范。让短期内可以商业化生产的生物基材料占领市场先机,从而形成消费者热衷使用、企业愿意投入的局面。
政策应有所强制
近些年来,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并非止步不前。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生物基材料的主体市场仍然停留在注重环保的发达国家,产品多以出口为主,而国内市场因价格问题很难打开。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形成了全降解生物基塑料、木基塑料、聚合超大分子聚乳酸、农用地膜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其中,木塑制品年产销量已超过20万吨,并以20%以上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也给出了一组数据:2011年,我国生物基材料总产量约45万吨,比2010年增长约30%。2011年产值30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40家,产值超过3亿元的企业超过5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左右。
“要想激发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必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要让企业有利可图,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能自主创新。”朱锦说。
而在欧美和日本等地区,企业就会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例如对生物基材料提出的生物碳概念,即C14含量的检测,当所用材料中生物碳达到25%以上,国家就会给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
虽然此次公布的《规划》也提出了很多的政策与保障措施,但大多为表面上的鼓励政策。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献红认为,政策扶持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还应该有所细化,要出台强制推行使用生物基材料制品的具体措施。
“例如规定食品包装、不可回收的包装必须强制使用生物基材料或生物降解材料,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机会开拓出国内市场。”王献红说。
科技部加大生物质能源政策扶持力度
本报讯 科技部日前就生物基材料、生物质能源等多个生物领域内专项科技规划征求意见,表示将加大生物质能源政策扶持力度,采用先推进后补助支持方式向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倾斜,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规划》表示,在生物质能源科技领域,将培育一批新型高效生物质新品种,构建完善的生物质能源利用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为此设定的重点任务包括:生物燃气的制备与高效利用、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能源微藻育种与生物炼制、生物质高效燃烧发电和新型气化发电技术等。
随着化石资源迅速消耗,世界各国把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综合利用生物质资源制造高性能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为重点,加强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制造过程中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生物材料产业科技发展相关政策和法规,落实国家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引进、科技推广、产业开发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黄明明)
《中国科学报》 (2012-06-19 B1 生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