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光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4 6:18:37
选择字号:
“打捞”泰坦尼克号的真相

 
《泰坦尼克:百年情殇下的历史真相》,[英]斯蒂芬妮·巴尔切夫斯基著,马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张光茫
 
“让妇女儿童先走!”历经一个世纪,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这句呼喊,今天读来,愈发的响亮,仍震撼人心。4月出版的英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巴尔切夫斯基《泰坦尼克:百年情殇下的历史真相》一书,挑战了泰坦尼克号英雄主义的传统观点,生动再现了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史实,以及灾难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向世人还原了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历史真相。
 
这本书叙述了泰坦尼克号在灾难发生一百年后,仍在人们心中回荡的集体记忆。作者将船上几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娓娓道来,让读者重返历史,目睹命运如何将他们带至这一夜,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壮烈情境。其中包括船长爱德华·史密斯,船的建造者托马斯·安德鲁斯,发出求救信号的无线操作员杰克·菲力普斯,发出避开冰山指令的大副威廉·默克多,以及为了安抚人群而一直指挥乐队奏乐的华莱士·哈特利。但本书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分析当时英美等国的人们是如何评价和看待这些人及他们的行为,诠释诸如男子气概、英雄主义、骑士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当代的人文价值。
 
灾难在起航前就已埋下伏笔。在泰坦尼克号的外壳之下,有一套使其强大的外表成为现实的安全设备系统,用来消除远洋航行带来的种种风险,所以携带的救生艇只有原计划的1/3。但这又会有什么危害呢?泰坦尼克号那处处可见的安全性能,已经让它成了自己的救生船。通常,海上的星期日都以救生演习这项优良传统拉开序幕。而4月14日这天,船长史密斯却决定放弃演习。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上午10点半在头等舱餐厅举行的宗教仪式。航行的路上虽有了冰情预警,但泰坦尼克号仍在全速前进。未减速的泰坦尼克号让人们不禁推测,是船上高级船员自满傲慢的行事风格,最终给这艘船带来了厄运。
 
英雄主义是泰坦尼克号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是这个悲剧故事中唯一能摘出来的非常重要的积极一面。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整个船体也严重左倾。大副默克多命令所有人都到右舷一侧去,好让船身正过来,但这也无力回天,泰坦尼克号气数将尽。其他船员也一样尽职尽责。无线电报室里,菲力普斯继续发送着求救信号;船体底部的引擎室里,35名工程师还在努力维持发电,尽可能长时间地供应无线电设备和船上的灯光;在外面的救生艇甲板上,泰坦尼克号管弦乐队的8名乐手,在哈特利的指挥下继续演奏,直到被大浪掀翻下水。
 
灾难最后已成事实,超过1500人罹难。没能搭上救生艇的1500人,在零下2度的海水中,最耐寒的人也挺不过半个小时。有人把跳进冰冷海水里的感觉比作“被1000把刀刺痛”。6号救生船上的人,虽然看到还有些空位置,但因害怕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自己也会被吸进去,或是被上百个在水里扑腾绝望的人一拥而上把船弄翻,所以没有去靠近挣扎在海水中的人们。其他救生船上的人也能听见在海水中就要被冻死的1500人的疯狂呼救声,那声音就像“一个人在垂死挣扎那一刻发出的最后一声悲叹”。这场灾难需要被铭记,因为它折射出人类在生死攸关之时,所闪现的灵魂之光;它也让人类在科学、经济飞速发展而自诩为宇宙主宰时,蓦然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局限,生命的不可预知。
 
读完本书,我不禁感慨,这几年,我们身边的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许多鲜活的生命没来得及悲叹就离去,许多美丽的灵魂没来得及展现就远走。这是灾难的无情,却是生命的平常。我们不必赋予每一个死亡以高尚的名义,而浪漫英雄主义,也不是灾难的遮羞布。直面灾难,引以为戒,在问责中防患于未然,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科学报》 (2012-05-04 B2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