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27 5:28:19
选择字号:
怀念故“友”

 
■戎可
 
故这个字挺有意思,既可指老旧的,也可指逝去的。我的这个朋友,既是老朋友,也已然仙去。
 
这家伙上缺叱咤风云建功立业之志,下无奸佞欺诈鸡鸣狗盗之行,平日里闲散山林,东游西荡无所事事,只因一时嘴馋多事,竟也凭空获牢笼之灾。一针过后,天昏地暗。等再迷迷糊糊醒来,脖子上已被套了无线电追踪器。虽重获自由,却时刻被监视居住,想来并不舒服。它是一只松鼠,我们的研究对象,我读博士以来最好的动物朋友之一,几乎每日相伴从日出到日落从这山到那山。大约一年后,再也找不见它了,依理推断,它应该已不在世。
 
说它无所事事,绝对的冤枉,缺了它和其它类似的动物,有些森林便不会再更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就会逐渐地衰退。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以人类的私利去度量其它生命的益害,随意地施之以刀火,最终受害的一定是人类自身。
 
它是我们活捕的第二只松鼠,其后还有很多。上一只被我们无端吓死了,之后虽然小心翼翼,但仍有两只死在配戴信标的操作过程中。每只死去的松鼠我们都认真地掩埋。第一只松鼠更是还建了坟,被我们尊为老大,弄得像黑社会一样。每次到研究地我们都认真地去拜祭,几乎已成了定例。每天上山下山只要路过也都过去打个招呼,不是迷信,只是想提醒自己,对生命要心存敬畏。我嗜肉,估计做不成绝对的动物保护者,而且我对所谓动物福利也不能完全认同。从顽童到读书到工作,在我手中死了无数动物,我并不认为不可以用动物做实验。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同情,如果我们没有了对生命的尊重,那我们作研究是为了什么?
 
学生们更夸张,竟然每次还行起了跪拜大礼。当老师的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示范”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有次听见有个学生跪在老大坟前嘟嘟囔囔地说:“老大,保佑我找个好工作。”我心里暗笑:“兄弟,你想得太多啦!”
 
春天来了,学生们又喜滋滋地上山出外业去了。干我们这一行苦是少不得吃的,难得学生们能保持这份热情。除了青春的热血和激情之外,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是真的热爱动物。一天有学生给消息说草爬子(硬蜱)已经出来了,我担心他们的安全,只好嘱咐再嘱咐做好个人防护。干这一行每天直面生命的衰落消亡,没点儿乐观和坚忍的精神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承受的痛苦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内心,这是没经历过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动物保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绝不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能有所贡献,老大当能安息。此为纪念。
 
附:
 
松鼠科(Sciuridae)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科,全球已记录的约240种左右。提起松鼠,大家的印象都是拖着粗大蓬松的尾巴,跳跃在树枝上的形象。但其实根据生活习性,松鼠科动物可大致分为树(栖)松鼠、地(栖)松鼠和石(栖)松鼠三个生态类群。大家比较熟知的旱獭(Marmota monax)也叫土拔鼠的,便是典型的地松鼠,也是松鼠科种最大的物种,体重可达约6.5kg。
 
本文中的松鼠是北松鼠(Sciurus vulgaris),是典型的树松鼠,也叫普通松鼠、欧亚红松鼠、灰鼠等。它的分布区西至欧洲之西,东至亚洲之东,是分布最为广泛的松鼠科动物之一。由于分布广泛,适应不同的环境,竟然形成了50多个亚种,分布在欧洲的亚种背毛多为红色,而分布在我国东北的背毛多为黑色。正因为如此,它才拥有看似矛盾的名称。这种动物终年活动,不冬眠。冬天的食物来自秋季贮藏的植被果实。由于这种贮藏是四下分散的,因此对很多植物的种子有传播作用。
 
世界很大,生物种类繁多,几乎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你想象了找不到的(当然在结构范式限度内)。只能粗粗一说而已。
 
再附:
 
努力宣传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看起来是句不错的宣传口号。问题在于还要继续宣传为什么要“没有买卖”,要让大家弄明白不是为了不杀害才不买卖,要让大家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我想,这是动物保护工作的根本。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9]张建强
 
您说的那种蜱虫有多危险?东北那边的林子里多吗?
 
博主回复:会传播森林脑炎,每年都有死人,除非把自己套在套子里,(否则)很难不惹它上身。
 
[7]庄世宇
 
什么时候动物不大怕人了,动保才算做到家了。
 
博主回复:那倒也不一定,各居其所吧,(这样)最好。
 
[6]yuanz
 
好聪明可爱的松鼠——神话了的鼠神。
 
博主回复:嗯,它们是挺厉害的。
 
[3]qidao
 
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它的脖子上不是带上信号发生器了吗?
 
博主回复:一个可能是时间长了,电池没电了。另一个可能就是死了。我们太了解它在哪儿活动了,后来基本上不需要无线电了,所以找不到就意味着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活动范围内的天敌是猛禽,我们的颈圈很脆弱,禁不起三撕两扯。
 
《中国科学报》 (2012-04-27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