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乐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7 7:17:3
选择字号:
创新课堂点名:大学教育的歧路
 
■胡乐乐
 
据媒体报道,为了应对学生逃课,强化课堂出勤的管理,我国一些高校近来创新课堂点名。比如,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有老师用让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替代传统的点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课前教室360度拍照查缺,更绝的则是重庆工商大学用指纹考勤机让学生上下课打考勤。这些看上去颇有新意的课堂点名方式,初衷都是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上课,但其治标不治本的所谓创新,引来的却是无数的拍砖和斥责。
 
老实说,这些措施都不算高科技。在我看来,如果要有革命性的创新,则非校园卡和手机全球定位系统莫属了——哪个学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在哪里,以及某个时间段在哪些范围内活动,甚至活动的线路,只要在电脑、手机、iPad等上查一下全球定位系统,就能立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从技术上显然并不难。如今的全球定位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也非常商用化和民用化了。但全球定位系统是“双刃剑”——用不好会造成侵犯学生的隐私和人权。
 
俗话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今的“90后”大学生,智商不可小觑,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容易对付的。譬如,就多少算是有点儿高科技意味的上下课指纹考勤机打考勤而言,搞个指纹考勤机的克星指纹膜,也用不了几个小钱,并且在淘宝上也能方便买到。即便是教室360度拍照查缺,上课前来了,等照片一拍完,学生就可以寻机溜掉。至于签署诚信承诺书,更是不靠谱,无法确保学生不逃课缺勤。所以说,这些所谓的课堂点名创新,费力不讨好“民意”且不说,仅就效果而言,根本无法达到督促学生上课的目的。
 
大学生为何逃课缺勤?原因很多,具体情况也不一,但无非是学习的目的不正确和态度不端正、课程的设置有问题、课堂的教学缺乏新意三大方面。如今的高等教育扩招让很多并不爱学习的年轻人,鱼龙混杂地进入高校。这些年轻人的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谋求的是混学分、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这样的目的和态度下,他们逃课缺勤便是自然的。课程的设置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逃课缺勤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原因。要么课程与课程之间有重复,要么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没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觉得重复上课无聊,于是便会选择逃课缺勤。至于课堂教学缺乏新意,自然无法吸引学生前去听课。毋庸讳言,一些老师的教学,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确实乏善可陈,甚至让那些本不瞌睡的学生,也会像被催眠一样昏昏欲睡。如此糟糕的教学,学生逃课缺勤就有正当理由了。
 
因此,若要能真正达到督促学生上课的目的,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是学生的问题,就需要加强教育和管理;是课程的问题,就需要重新设置课程;是老师的问题,就需要改进教学。否则,单方面地用各种各样推陈出新的方式强迫学生听课,无异于大学教育走入歧路——不反思和改善课程与教学,却一味地怪罪于学生,这显然是不对的,也无益于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更无法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课堂点名,是一种大学教育“懒政”的表现。这个问题,需要高校首先勇敢正视和高度重视之,然后通过调研,找出切实可行和有效的解决办法。惟其如此,才能治本。
 
值得注意的是,用点名的方式督促学生到课听讲,并非全球著名大学的做法。有谁听过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课堂也点名了?这些全球著名大学深知,学生有学习与不学习某些课程的自由,也有去听和不听某些老师的课的自由,教师和校方均无权干涉学生的这些自由。这种自由的学风,一方面,学生用脚投票,促使老师不敢糊弄学生和懈怠教学与研究;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养成并强化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秉持这种重要的理念,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去年9月5日对大一新生发表演说时表示,支持学生“有目的”的逃课。他说:“学习教室以外的学问,理由正当,我允许他逃课。”但李嗣涔强调,“没目的、漫无目标的逃课最好不要”。他谆谆告诫学生要自我掂量和评估逃课的代价——如果得不偿失,那就别逃课。
 
我认为,与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创新点名上,倒不如转变观念,一方面,大学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另一方面,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前者而言,从学理上来说,学习自由是人的自由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德语的“学术自由”一词,其本来的意涵就包括学生学的自由,因为大学生的学习,本身也是一项学术活动。因此,如果不赋予学生的学习自由,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妨害学术自由。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大学应该精简课程,尽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去学习,显然还大大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至于后者,大学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通过适当的办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投身于课业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我认为,大学的课堂点名,无论如何创新,都只是一个技术手段,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个根本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转变观念,采取非点名的方式来实现,而不必围绕点名创新不停地打转。相反,一味地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去搞所谓的点名创新,只会进一步滑向错误的深渊,走上大学教育的歧路。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re)
 
《中国科学报》 (2012-04-17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