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广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8 7:17:36
选择字号:
如何根除中国教育的逆成长属性
 
■刘广明
 
“逆成长”属性是指违背个体的成长规律,不适当地对各阶段适龄个体实施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在中国现阶段,最为明显的逆成长性教育是大学前进行的“满堂灌”式的、高强度的知识教育,而大学中的教育则相对松散,甚至无所事事。具体的表现从表象上看是中国的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拼命学习;中国的大学生则拼命玩,或者说学习劲头不足;从内容上看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奥数化,大学教育简单化。一位学者曾形象地把中国教育比喻成“睡颠倒”的婴儿:晚上该睡觉时,他拼命叫不睡觉;白天该醒时,他睡着了。
 
把此当成中国教育的劣根性有点“冤”,被世人(包括西方国家)公认的教育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15岁就致力于学习和学问研究,而且学习内容广泛。其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成长个性的尊重。应该说,逆成长性教育属性是高考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一种属性。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是禁止进行学前教育的。如联邦德国,《宪法》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幼儿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在大学阶段,则形成完全相反的情形。中国大学中翘课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上课不学习的比比皆是;国外大学的大学生则无此“幸运”,即便是努力学习,10%、20%甚至50%的淘汰率,足以让大学生不敢懈怠。
 
现在这种逆成长性教育属性越演越烈。小孩被家长无情叫醒,青少年哭着上学,为了逃避上课自残、他残的事例时有发生。即便是健康的孩子,60%以上的学生配戴眼镜,身高、发育、体重也不健康。原来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我们的教育则在主动诱导、强制着把我们的孩子变为“东亚病夫”!
 
呼吁全国人大代表能够正视这一问题,讨论这一问题,虽然不期近期得以解决,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阳光的中学生活,创新的大学生活。
 
(选自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544128)
 
《中国科学报》 (2012-03-08 A3 两会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