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了十年的政协委员了。刚当委员的时候,自己的提案收到‘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会尽快回复。’的答复时,心情还是有些激动的。再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常规性答复时,只是一种流程而已。我也知道每年六千多份的提案难处理。但这种做法会对委员的积极性有挫伤。”
“有没有可能成立专门的人员按照行业来梳理最突出的、最瓶颈的、最热点的问题,给予优先解决。比如,我们农业领域今年的农业一号文件。”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
“我是研究茶叶的,现在我自己喝的茶叶都是得检测过才喝。稀土本身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现在做成了蔬菜、水果的助长剂。”
“从我们农业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政府的环保考核指标应具体化,如对土壤、水、空气。不能GDP上去了,我们的监狱、医院却装不下了。每次听到唱国歌的时候,我都在想,食品安全和环境是不是已经到了该唱国歌的时候。”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名誉主任骆少君
“所有的新科院士都应该在电视台或者公开场合作一些科普报告,这样逐渐就习惯成自然,推动科普的发展。虽然现在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很快,但科学家们对科普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
“现在政协提案有‘几多几少’现象:现场写得多,个人提得多,得到答复得多,但提案得到解决和采纳得少,专委会提得少。我主张,提案总量上可以少一些,因为个人提案免不了会重复,经过整合的话质量可以高一点。”
“我有两个建议:从内部上,政协成立提案整合机制,特别是发挥专委会和界别的优势,形成高质量提案;在外部上,要加强协商和沟通,突出重点办理的提案,这有利于提高提案办理和答复的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孟宪来
“现在流传一种说法:政协委员身前挂个牌,神气十来天,回去就靠边。希望用法律的形式诠释政协委员的职能,用法律将政协的职责固定下来。”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
“2011年我参加了关于学前教育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太真实的‘东西’,让我们很纠结。例如,贵州有个千户苗寨,当地旅游发展得不错,却没有一所幼儿园,很令人吃惊。而另一个地方的政府大院幼儿园做得很好。”
“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仍需加强。另一方面应加强管理,使经费落到实处。建议在全国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对公办学前教育,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对民办学前教育,要有政策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
“都说教育改变命运,其实教育只是改变命运的第一道屏障,就业公平才是真正的屏障。现在老百姓讲,社会进入‘拼爹’时代,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媒体也反映,教育其实改变不了命运。”
“我们的提案如何真正起到参政议政作用,还需要一定的机制体制来保障。今年贾庆林的报告中,提到加强‘三化’建设,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如何做好‘三化’建设,还需要具体阐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
《中国科学报》 (2012-03-05 A2 两会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