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3 7:14:34
选择字号:
见微方能知著
——谈实验的观察与记录
 
■余昕
 
每年的春季,轮到我开“生物医学成像”这门课,第一节课总不免先讲讲生物医学成像的历史。
 
公认的标志着医学成像开端的事件,是那张著名的伦琴夫人带着结婚戒指的手的X光片,该片摄于1895年12月22日,伦琴也因此成为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这也是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伦琴生前任教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那里的物理系至今还陈列着他的发明。有趣的是,当年伦琴为了赴斯德哥尔摩领奖,必须先得到校方的批准,才能去申请签证,如今,这封申请信也成了永久陈列的一部分。
 
我每次讲完伦琴的故事,还会把历史再往前推 200 多年,讲讲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列文虎克自幼丧父,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他有一大爱好,就是磨透镜,而且手艺一流,无人能与之比肩。他用自己磨出来的透镜做了一台显微镜,这台单镜头的显微镜用现在的标准看简直太简陋了,但放大倍数却有200 倍之多。有了这台显微镜后,列文虎克可有事儿干了,他把能搜集到的各种标本,从动植物到矿石污水,挨着个儿放在显微镜底下给看了个遍。在那个没有数码相机、没有电脑的年代里,他一笔一笔地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仔仔细细地画了出来,寄给伦敦的皇家学会。显微镜为列文虎克打开了看自然的新窗口,他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了“微生物学之父”。然而当荣誉降临的时候,这位手艺人却说:
 
……my work, which I’ve done for a long time, was not pursued in order to gain the praise I now enjoy, but chiefly from a craving after knowledge, which I notice resides in me more than in most other men. And therewithal, whenever I found out anything remarkable, I have thought it my duty to put down my discovery on paper, so that all ingenious people might be informed thereof.(我已经做了很久的这份工作,不是为了追求我现在所享受到的荣誉,而是主要来自渴求知识,我发现在这点上我比其他人都更甚,因此无论何时我发现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时,我认为将其放诸论文之上是我的责任,这样所有心灵手巧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个发现了。——科学网网友parsifal译)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我觉得这位能耐着性子磨出剔透的镜头、然后又拿着它看东看西的列文虎克老师太可爱了!再看他的观察记录,笔触之精美,细节之丰富,简直就像是件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到了现代,一位英国的科学家—— 200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萨尔斯顿,在显微镜下面详细跟踪了线虫从胚胎到成虫的全部发育过程,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了线虫的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从而确定了细胞凋亡在生物正常发育中的重要地位。
 
生物学家如此,物理学家也如是。
 
记得大学时学电磁学,主讲老师姓孙,我们背地里管他叫孙悟空,因为他总是像变戏法似的在黑板上推那些无比繁复的电磁学公式。那些公式我基本上已经一个不落地还给孙老师了,但他给我们讲的法拉第的故事我却一直记着。他说法拉第总是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所有的实验现象,往往还在一天之末写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于是法拉第的实验簿上就经常出现这样的话:
 
今天——没有结果!
 
今天——没有结果!
 
……
 
今天——Eureka!!!
 
实验物理学家如此,那么对物理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给人类带来了“上帝之光”的牛顿呢?
 
我有一位学物理的学长,曾经揣着三封介绍信跑到纽约的公立图书馆,带着一副白手套翻阅了收藏在那里的牛顿手稿。他后来告诉我们说,牛顿的手稿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实验,记录也是无比的详细,而且字迹非常工整。
 
我不知道西方这种观察与记录的传统的源头在哪里,但似乎从出身于农庄的达·芬奇、修道院里的孟德尔、美国开国的国父们,到至今仍坚守着彻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的人们,一代复一代,总有那么一批人在认认真真地观察,不厌其详地记录。这些观察和记录如一滴滴的小水珠,汇成了人类探索认识自然的大江大河。许多人的工作在这大江大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人一辈子既无名也无利。然而有那么几个长了天眼的人,从水珠折射的阳光中看到了自然的美与律,于是便有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简洁、对称、典雅的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技术与发明,它们那样深刻地改变甚至颠覆了我们的生活。
 
相比之下,当科学被我们当做济世救国的良方请进来的时候,我们似乎更看重它结出的果实而忽视了这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本身了。我们从中学的基础课程到大学的精英教育,都有着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而且,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下,题海无边,连理论的学习也越来越变成对钻牛角尖式的解题技巧的掌握了。
 
我并不反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看到一些美国学生因为数学基础薄弱而无法入门时。然而,如果对理论的重视是以轻视实验为代价的话,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遗憾的是,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对实验的轻视,表征之一是认为重复性的实验枯燥,技术含量低,应该由技术员来做,他们只需负责分析数据就行了。殊不知,许多实验你如果不亲自去做的话,便失去了在第一线观察原始数据和细节的机会。这种对实验的偏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实验记录的马虎与潦草。因为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做实验就是一个“等”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加上如今又有了互联网,等的过程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如此,每次实验下来,实验记录空空如也便也不足为奇了。
 
希腊神话里有这么个故事:建造了克利特岛迷宫的能工巧匠狄德勒斯,和儿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了孤岛上。狄德勒斯利用岛上的蜡烛,制作了两副精巧的羽翅,想藉此逃离囚禁的命运。然而当伊卡洛斯尝到了飞翔的快乐,越飞越高,向太阳飞去时,太阳的温度把翅膀给融化了。
 
我觉得,扎实的数理基础能给人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助一个人飞得更高更远。只是不要忘了,所有这些令人痴迷的美妙理论,都是由前人从繁复的自然现象中抽丝剥茧般地萃取提炼出来的。忘掉了这一点而轻视实验,理论的翅膀也就如同腊制一般了。
 
所以说,关注细节,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这句话,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英语中有句谚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依我看,还应该再加上半句,so is the beauty.
 
而关注细节的第一步,就是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丝不苟地记录。(http://blog.sciencenet.cn/u/xinyumri)
 
《中国科学报》 (2012-03-03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