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3 7:14:34
选择字号:
鲸之歌

 
忽然,一片庞大的胸鳍翻出水面,接着,是一条缀满藤壶的大尾巴。嗯,我看清楚了,是座头鲸,也叫大翅鲸。
 
■段煦
 
作为“探秘世界三极·2012南极青少年科学考察团”的领队,在阿根廷大使馆办签证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签证官用西班牙语问我“你知不知道,领着这么多孩子上船,是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你知道那将意味着多少麻烦事吗?”我记得在听懂翻译过来的汉话后,拍了拍自己的肩膀,对他说:“我的这里,将担负60多个宝贵的生命……”这时,他连旁边的翻译看都没看一眼,耸了耸肩,两手一摊:“我亲爱的先生,我祝你好运!”原来,他懂中文……
 
本次考察,涉及的人数之多,覆盖的学科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中外青少年南极科考史上都是第一次。39名青少年、6名中国科学家、3名外国科学家以及十余名中外科技教育工作者,乘坐4575吨级的Ortelius号破冰科考船就南极半岛及附近所属岛屿和南设得兰群岛进行了动物、植物、生态环境、地质和天文方面的科学考察。
 
当这60多个鲜活的生命携带着大量的标本、样品和数据资料,再次鲜活地出现在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我看着满地的设备和行李箱,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膀子……
 
鲸,我所见过的最大动物,当然,也没有比它更大的动物了。南大洋,世界上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观察鲸类的地方了。因为,这个地球上,80%的鲸类(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70%,总之,都在一半儿以上)都生活在这里,这里巨大的生物量,尤其是磷虾,养活了这些“巨人”。
 
上船的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这时,德雷克海峡上还阴云密布,而且有一些“摇曳”,有些人已经开始晕船了。趁大多数孩子还在熟睡,我拿了望远镜和照相机来到空荡荡的驾驶舱(在这片海域,船是自动巡航),瞥了一眼屏幕上的海图,知道离南极还要走一天多的路,便来到前窗,端起望远镜,瞄向大海。视野里出现了一只岬海燕,接着,又是一只岬海燕,很有意思的鸟儿,我看它们在海面上自由地飞着。忽然,远远的海面上升起一股“白烟”,然后,从容地闪过了一片黑色的背脊,消失在蓝色的浪涌里,我按捺住喜悦,对自己说:“第一条……”
 
上船后的第三天下午,甲板上的空气,逐渐感到有些冷了,好在太阳公公还在天上,晒在身上还比较的暖,忽然,不知是谁先嚷了一句:“快看,鲸!鲸!”外国船员也惊喜地喊:“whale!whale!”循声望去,三条黑色的背脊在船舷旁游弋,忽然,“噗—嗤————”一团优雅的水雾喷到空中。孩子们都聚拢到了船舷上,我一边叮嘱孩子们别跑,一边努力地辨认能够提供分类信息的特征,从出露的头部和体形看,是属于须鲸类,忽然,一片庞大的胸鳍翻出水面,接着,是一条缀满藤壶的大尾巴。嗯,我看清楚了,是座头鲸,也叫大翅鲸。不知不觉,船长已经把机器给停了,任凭鲸鱼围绕着船舷游弋,孩子们也都快活地追随着鲸鱼拍照,观察,“它们在干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有很多的鲸?”瞧,问题就来了不是?忽然,我们团的动物组组长——张春光研究员,指着船舷不远处海面上漂浮着的一片粉红色“团块儿”说:“你们看,那就是它们的食物——磷虾。”果然,那团粉红色的海水,还真就是许许多多的小虾米聚集在一起“染”成的。
 
以上问题,也一目了然……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中国科学报》 (2012-03-03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