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曼胤 赵欣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6 7:34:7
选择字号:
减少人为破坏提高蓄水抗旱能力
 
■张曼胤 赵欣胜
 
近些年来,除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外,鄱阳湖流域入湖河流上游库坝的修筑,以及长江上游库坝的修建,尤其这些库坝在枯水季集中蓄水运行,使得江西境内五大河流的入鄱阳湖流量显著减少,而长江水位的下降又使得鄱阳湖的湖水快速“下泄”到长江中,这些是造成鄱阳湖冬春季节枯水位偏低、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鄱阳湖部分地区违规采砂和围湖造地现象十分严重。违规采砂不仅降低了鄱阳湖水的透明度,也会对鱼类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地造成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加之围湖造地直接侵占湿地,使鄱阳湖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加速了鄱阳湖湿地的退化过程。
 
水利工程将引发诸多生态问题
 
如果通过在鄱阳湖口区修建水利工程设施,来缓解鄱阳湖冬季枯水位偏低的问题,显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生态问题,甚至生态灾难。
 
首先,水利工程直接破坏了江湖之间的自然水力联系和连通性,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对洄游鱼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冬季水位升高使许多珍稀濒危涉禽的适宜觅食生境减少,进而影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冬季水位的升高会使鄱阳湖内流速减小,降低水体更新的频度,排放的污水得不到有效的更换和净化,会使湖区富营养化情况加剧,进而影响整个区域湿地的生态质量。
 
其次,鄱阳湖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会对长江下游各地的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的风险,而且会引发一系列难以估计的负面连锁效应,长江流域各地水资源争夺会进一步加剧。可以想象,长江最终会变成一个水闸、水坝密布的人工沟渠。
 
最后,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在鄱阳湖口修筑闸坝一旦对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极大损害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全面综合保护鄱阳湖
 
要想解决目前鄱阳湖冬季所面临的窘境,就必须站在流域的角度,综合考虑鄱阳湖冬季枯水位偏低的问题。
 
首先,加强鄱阳湖流域湿地科学研究。鄱阳湖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已有研究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与流域内降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鄱阳湖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为明显;近50年来全流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未来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将继续增加,冬季的增加趋势将比夏季更为显著。鄱阳湖近些年枯水位偏低是否仍会长期存在需要深入探讨。另外,也需要加强鄱阳湖湿地水文变化和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以及极端旱涝灾害特征和适应性管理研究。
 
其次,建立科学的流域水量调控体系,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目前,鄱阳湖管理涉及水利、国土、农业、环保、林业等多部门,加上鄱阳湖流域跨江西3市13县,各地执行政策松紧不一,协调难度很大。因此,有必要打破行业分隔现象,成立专门的面向鄱阳湖水量调控综合管理部门,协调流域水量管理,统筹五河上游水库给鄱阳湖湿地补水。另外,科学分配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式,实现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才能逐步改善鄱阳湖生态用水不足的问题。
 
第三,加快鄱阳湖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通过丰富林种结构,增加阔叶林面积比例,改善林地质量以提高鄱阳湖流域上游涵养水土能力,建立乔、灌、草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条件,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林地地表覆盖物及土壤的透气性,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流域水源涵养和流域湿地蓄水防洪抗旱能力。
 
第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长江流域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在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中。如何平衡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由生态环境受益的一方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以及支付标准和手段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长江下游因生态保护而获利的地区应向鄱阳湖湿地提供生态补偿,在流域层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五,限制围湖建设,恢复退化湿地。周边的采砂船已将不少区域的湖床开挖下陷,围垦造地建设导致用地类型转换,湿地退化问题突出,其结果是湿地蓄水抗旱调洪能力的减弱。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鄱阳湖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严格依法限制违规采砂和围垦造地,恢复已经受损的湿地,同时帮助区域渔民转产转业、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围湖造田等活动,减少人为破坏鄱阳湖湿地现象是提高鄱阳湖湿地蓄水抗旱能力重要的途径。
 
最后,建立官员的生态与环境考核制度。目前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及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时候,一些领导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出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与环境官员考核与审计制度,将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经济发展挂钩,在干部考核规划中设置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实现经济与生态及环境协同发展目标,提出生态与环境保护达标同经济发展一样也是一种政绩。
 
(张曼胤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欣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博士)
 
《中国科学报》 (2012-02-06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