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3
选择字号:
最后的花鼠

 
在生态学上,花鼠这类动物被描述成“r-对策者”,以体形小、繁殖速度快、对环境要求低、适应环境广泛而著称。这种生态特征决定了它们是很不容易消失的生态类群。如果我真的看见了世界上最后的花鼠,那就是看见了世界的末日,我真心地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
 
戎可供图
 
■戎可
 
我们的小组有个大构想——希望能够揭示动植物协同进化关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所有的梦想都要落到实处。
 
我们希望从动物的贮食行为与植物结实特征的关系开始我们的工作,更基础地从贮食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特征记录入手。所以,每年的秋天、冬天、春天,我们都会定时在野外工作,调查收集基础数据。这样做,我们已经坚持了近10年,越是十一长假越不休息,因为可以“码”到更多的学生帮忙干活。
 
今年国庆,我们开心地预测,我们就要拿“国家科学技术奖”了。理由是,我们原来是以松鼠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一到秋天松鼠在红松林间跑得那是一个“锣鼓喧天”,从前年开始松鼠变得很少了,哪怕是在去年红松结实的超级大年。
 
总得有研究对象啊,我们把重点又转向星鸦,每到枫叶红了的时候星鸦在红松树顶吵得那是一个“鞭炮齐鸣”,可是在去年那样的超级大年,星鸦们却变得杳无音讯。我们只好又把重点放到花鼠上,那是在中国北部林区地面上跑得最熙熙攘攘的哺乳动物。但是今年我们布下的密密匝匝的捕笼,经常一天也捕不上一两只——花鼠不见了。学生们开玩笑:老师你是瘟神转世吧?要不你去做农田、草原鼠害吧,你所到之处鼠害尽绝,党和人民一定会给你个最高科技奖。
 
我们干活儿的地方是中国仅存的保存得比较好的几片原始阔叶红松林之一。红松结实有着“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的规律。红松的种子不仅仅是红松林更新的必要条件,也养活了红松林里众多的动物,这些动物又控制和依存着红松林下其他植物的生长、繁衍和扩散。
 
如果你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那么在时间尺度上,红松林中的林林总总就如同大海,时而微波荡漾,时而波涛汹涌。各种生物种群都沿着各自的路线此起彼伏,彼此间又千丝万缕地牵绊着。我们要找的就是这其中的规律。也许,在我们眼前一样样减少、消失的物种原本就处在一个低潮上,只是我们的观察时间还不够长而已。
 
但是,我们无法按照原本的思路去解读我们目睹的变化。现在所有的红松林(官方说法不包括长白山)都成规模地采集红松球果。越是大年,采集的强度越大,手段越野蛮:直接上树用钩子拉断果枝。
 
红松的球果(通常说的松塔)要在树上待两年,今年受粉,明年秋天才能成熟,也就是说果枝上同时有已经成熟的松塔和今年刚开始发育的小松塔。采塔工人这一钩,实际上钩掉的是两年的收成。
 
像去年的大年之后,今年便颗粒无收。果枝受伤后,今年缓不过来,即使明年缓过来,最早后年才有可能有结实。于是,就有几乎三年红松结实量非常少,那么大雪封山之后松鼠们吃什么?又怎么会不消失呢?据我们的观察,今年不仅仅是花鼠显著减少,林下的所有植物的生长状态都不好,这是为什么?
 
人类作为地球上一个物种,与所有其他物种一样,都在尽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以延续自身。但人类与其他物种有两个重要区别:其一,人类的力量已经极大地超过其他物种,如果人类对自身行为不加控制,生态失衡就是必然的;其二,人类有智能,他们的认知能力超过了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
 
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还很有限,还不能洞察自然的运行机制,任何的自以为是都只能招致自然的惩罚。要知道尽管人类控制了巨大的能量,但与自然的力量相比仍然是微乎其微,人类甚至无法解决外来物种带来的危害便是明证。另一方面,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够帮助人类控制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人类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不必要的消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人类中心主义”的任何变体意识,带给自己的只会是绵延不尽的危害。
 
在生态学上,花鼠这类动物被描述成“r-对策者”,以体形小、繁殖速度快、对环境要求低、适应环境广泛而著称。这种生态特征决定了它们是很不容易消失的生态类群。如果我真的看见了世界上最后的花鼠,那就是看见了世界的末日,我真心地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
 
归根结底一句话: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选择“不敬畏”是你的自由,但至少请不要宣传“敬畏自然有害”这样奇怪的言论。拜托,为您的子孙。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跟贴
 
[55]txcl25
 
看过央视纪录片《森林之歌》,里面有一集是讲东北红松的,看到人类大肆采摘松子,野猪、熊、松鼠、鸟类等因为无粮可吃,冻死于寒冬,顿感凄凉。无节制的开发掠夺,会让这个世界少很多丰富的色彩。
 
[48]steelfun
 
看重短期利益,缺少科学素养,确实是个大问题,还是得加强科普,免得竭泽而渔了。
 
[30]tianxg03
 
几年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说东北红松林里的小松鼠找不到足够的松子过冬,就再也没敢吃松子了,这也是我们能够做的。
 
[6]喻海良
 
很有感触呀。前两天写了一篇《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挖洞后人遭埋》的博客,就提到,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有了人,只有了人类选择的物种,我们的子孙会多么地怀念我们现在的时代。
 
《中国科学报》 (2012-12-03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