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峰 李哲 陈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5
选择字号: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建议

风力发电


新能源汽车


新技术


节能灯


 
 
 
 
 
生物产业
 
近年来,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如产业选择边界过宽,重点不突出;继续采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各地方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等。国家应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统筹部署,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尽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和支柱产业。
 
■刘峰 李哲 陈志
 
今年5月30日,国务院通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当前,其发展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难题,影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推进和取得实质性进展。
 
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如何进一步凝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我国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选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重点产业领域,把这些产业领域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领域已经涵盖了OECD定义的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和科学仪器等四类高技术行业的全部范围,也涵盖了我国定义的电子及微电子、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海洋工程、医药及医学工程、精细化工等领域。
 
由于选择的产业领域过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范围都存在很大的交叉,这导致了一系列管理上的困难,包括不同部门管辖权限问题,不同类型优惠政策实施的问题等。同时,这也导致在国家和区域层面都难以集中优势资源,在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如何走出“投资驱动”怪圈
 
根据课题组在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点区域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信息与通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调研中发现,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沿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
 
主要表现为:产业投资主要用于从国外引进成套的技术和装备,企业主要是利用国内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开展规模化生产,并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外销海外市场。这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产业发展的模式基本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我国相关行业现有技术储备不足、消费市场没能有效启动等等。
 
如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掌握共性关键技术,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控制力;形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能力,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出现了各地方和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课题组根据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实地调研的情况统计,目前我国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业;约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业;另外有5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由于缺乏全国的总体区域布局和相应的宏观指导,各地方和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出现了“齐抓共上”的混乱局面。
 
如何有效启动国内市场需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市场有效需求的强力拉动。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产品、新服务的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在新能源领域,2005年以来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增长十分迅速,而国内的新增装机容量的增长则相对较慢,2011年我国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电池板产量已超1200万千瓦,但国内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仅为22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只占同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6.95%,而这已经是近几年来的最高值。
 
造成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相关产品和服务成熟度不够。如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虽然有1003公里的纪录,但一般在200公里以内,而内燃机汽车加满油后的持续行驶里程一般超过400公里,加之电池昂贵,充电和维护系统目前都不完善,因此很难推广;又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代表的云计算服务目前还不够稳定,脱网问题时有发生等。二是相关产品和服务成本、价格过高。如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超过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三是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如我国仅在6个城市开展了新能源轿车的示范项目,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电池检测维护系统。要有效启动国内消费市场,除了价格之外,专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而且艰难的过程。
 
如何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和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关键”、“核心”环节考虑得比较多,对于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如我国太阳能、风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例还不足1.5%,但却出现了太阳能、风能产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这种“产能过剩”,就是由于技术和产业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结构性过剩”。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集中在电池原料和组件的生产上,风能产业的发展集中在风电机装备生产上,其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成套引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外销海外市场,回笼资金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由于缺乏产业体系层面的前瞻性规划,导致我国的大型并网可再生能源电站系统集成技术和装备,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公共电网的统筹规划、设计集成、运行调度和安全保护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缺乏,上游的很多产品无法在下游使用,出现了上游产能过剩、下游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产业生态的视角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与措施。
 
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规划实施
 
国务院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重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该规划在制定的时候考虑了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并做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但是由于选择的产业范围广,又受规划编制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约束,规划并没能就重点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给出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建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分享框架,编制这些行业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对技术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专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消费市场启动,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等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同时,要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对规划实施情况、创新绩效、产业发展绩效、政策激励绩效等进行年度的跟踪评估,并根据跟踪评估的结果,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及时调整规划实施方案。
 
在实施中突出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全面而系统,但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产业发展边界过宽、难以优化资源配置和相关支持措施。课题组建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判断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从目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新一代的电子信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社会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并导致其他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最终将可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基因育种、干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将会成为未来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战略和投资重点来看,其重点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因此,课题组建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聚焦上述三大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着力突破。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技术路线和主流产品都还没有形成,不同技术路线的全球竞争,给投资者带来巨大赢利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正是由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我国大多数投资人和企业会选择在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再进入,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规避风险,并赢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坏处在于一定会形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要想鼓励投资人和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更早进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竞争,需要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生产销售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这种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重点包括政府对高风险的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持续投入机制,政府对多种技术路线的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保险公司对新产品和新装备试用的风险担保机制等。通过这种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技术创新前沿积聚,结合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尽快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创新管理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体系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要想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不但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包括相关专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技术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课题组建议首先在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领域开展产业链创新的管理。重点是系统分析这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全球分工,在此基础上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重大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国家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科技创新工程,采用工程化的组织方式,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为目标导向,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攻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尽早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成功突破一批重大群体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通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市场需求完善产业体系
 
消费市场的启动和产业体系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兴产业消费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启动市场需求和完善产业体系,在技术上和资源配置上都不可行。理性的选择是在有基础的省市开展重大应用示范,逐步探索消费启动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能够市场化的、能够大范围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产业体系。课题组建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安排的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选择有基础的省市,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建立健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
 
背景链接
 
国务院发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作者简介:
 
刘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李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理学博士。
 
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是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软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产业与创新集群,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管理。
 
《中国科学报》 (2012-11-05 B4 智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