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16
选择字号:
引进新检测技术 须提前做足“功课”

 
司进 医学博士,副教授,多次赴美、英等国进行研修和博士后研究。2007年7月起担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理基金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著1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现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人才。主要从事肿瘤诊断新技术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研究。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中国科学报》:一个检验项目的完成涉及到临床医生、检验医师、护理人员、护工等。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势必会影响检验结果。请您从制度建设角度谈一谈有哪些心得?
 
司进: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模式的过渡,以往临床实验室只注重实验室中的质量控制过程,已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必须对检验过程实行全程的质量管理,它包括分析前、中、后的质量管理。
 
分析前阶段质量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因为分析前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医生、护士、护工在实验室以外完成的。
 
这个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医生、护士、护工等培训和宣传,要让他们意识到规范填写申请单、合格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的重要性。检验科应该对这些培训和宣传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质按量地落实。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似乎大多数都是用仪器来完成,但仪器不能完全代替人,电脑不能代替人脑,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仪器的性能要有清楚的了解,认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校准,每天在做检测的同时也做好室内质控,建立仪器及各个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
 
而分析后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报告单的审核签发制度、检验报告规范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检验报告回报时间及登记查询制度、标本保存及销毁制度、临床咨询服务制度等。
 
只有将全程质量管理思想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部门管理,全过程控制,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精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中国科学报》:如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做好室间、室内的质量控制肯定是检验科室必不可少的“功课”。
 
司进:室内质控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和监测其准确度的变化,来提高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室间质量评价也称为能力验证实验,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反馈实验室上报结果并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
 
首先,人员因素是做好质控的前提,科室应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定期就质控相关的议题进行讨论、学习,加强人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院外的质控专家来讲课,提高质控意识和质控水平。
 
其次,试剂质量是做好室内质控的基本因素,检验人员要时刻关注试剂、质控品等的质量。
 
此外,仪器稳定性及日常维护也必不可少,除了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外,我们还会要求厂家在每个季度对仪器进行检修和大保养,一年进行一次校准,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科室在引进一项新技术时,应该作哪些准备?
 
司进:的确,近年来的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层出不穷。因此,合理的选择和引进一项新的检测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保证新技术的试剂和标准品全部符合法规规定标准的同时,科室一定要做好新技术的前期论证工作,包括临床意义、检测效率、开展条件、成本费用等的评估。
 
当然,还要做好与临床沟通,以及新项目临床宣传,更重要的是进行恰当方法学验证以保证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线性范围、干扰及参考范围设定等各项技术参数均能符合临床使用需求。
 
《中国科学报》:检验结果对于临床隐匿性疾病的诊断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应该如何在检验与临床之间建立一种检验报告快速互通与会诊制度呢?
 
司进:要实现检验报告快速互通,建设和完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非常重要。比如LIS可以实时记录与详细分析标本采集、标本检测以及检测报告的TAT;临床医生通过与LIS连接的HIS系统可以实时查询患者的检验结果,避免了以往苦等纸质报告的环节;异常的检验结果在LIS和HIS系统均有警示提醒功能,提高了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诊疗的效率等等。
 
此外,检验科要主动参与临床会诊,通过定期参与临床会诊和讨论,更方便地对临床意见进行征询、收集、反馈、处理等。
 
《中国科学报》 (2012-10-16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