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16
选择字号:
血小板功能检测新法更易普及
 
■本报记者 王璐
 
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分。
 
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上,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提出,抗血小板药物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据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赵益明教授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的马格丽特·赫克勒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赵益明告诉记者,但后来专家们研究发现,不同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的患者会达到1.6%。
 
阮长耿认为,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者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提高。而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以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以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
 
“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预防和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阮长耿认为。
 
据悉,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有多种,依据所检测的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可分为: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等。
 
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的医疗单位对部分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导为目的的血小板功能检测,而且检测结果质量不高。
 
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全血连续计数检测法,该公司总经理徐新说,这是一种以全血为样本连续检测血小板数量的方法,方法克服了光学检测法的诸多不足,直接采用新鲜收集的全血上机检测,用血量少,检测方便快速,检测结果重复性好。
 
据悉,其代表性仪器PL-11血小板分析仪已经获得SFDA产品注册和欧盟质量认证,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及临床医院采用,比如解放军总医院等。
 
赵益明认为,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是外科手术尤其是血液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作为提示和预防手术中或手术后血栓发生,还可以应用于血小板采集、储存与输注的监控、出血性疾病诊断和监控,此外,还可以应用于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检测。
 
徐新说,新型PL-11血小板仪将解决以往血小板功能检测难以普及实施的困难,提高对血栓疾病的预防、治疗效率,并使得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科学报》 (2012-10-16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