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卫军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16
选择字号:
■切不可因为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久远的价值,切不可因为技术的得意而鄙薄精神思想的虚泛
莫言的诺奖对科学文化的冲击
 
■卫军英
 
前些天科学网上热烈讨论诺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人去关注莫言。直到昨天(10月11日)晚上19点之后,才突然发现咱们中国科学家们最津津乐道的诺贝尔奖,最先被中国人获取的,不仅不是那些令人敬仰的科学大牛们,而且也不是那些国家投入巨大的学科领域。到了最后轻轻摘下诺贝尔奖的却是一个日渐边缘化的文学领域,而且这个获奖者似乎也从没有拿到过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形形色色的基金和科研资助什么的。
 
莫言终于让我们的“科学家们”很热情地关注了一把文学。当然也许不少人关注的并不是文学,而是那个前缀“诺贝尔奖”。然而不论怎么说,这都是对科学网科学文化的一次冲击,它至少可以促使我们反省一下我们的科学文化。
 
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在早期是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序列的。说起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是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77级的韩少功,还有我的同班同学杭州大学中文系77级的李杭育,后来张承志、贾平凹、莫言、王安忆等一大批关注区域历史文化的小说家们也都被归入了这一流派。那时候韩少功发表文章第一次强调《文学的“根”》,我那同班同学也呼应《理一理咱们的“根”》。现在想来这些寻根作家们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对于我们世世代代浸淫其间的文化本身非常关注,深切地从中国文化的内在律动中探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灵和整个的精神世界。说到这里,我要说几句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话了。
 
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虽然技术科学不断帮助人提升战胜甚至征服外在自然的能力,但是它们却从来没有实现帮助人们提升内心价值,为人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充盈和快乐。不仅如此,技术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人的本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压制,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异化”这个概念,马克思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对此有所继承。实际上我觉得“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科学对人作为“人”本性的一种扭曲。这就和今天我们很多的制度法则、很多的测量标准、很多的论文基金对社会和谐发展,对工作快乐有序,对科研真正促进都适得其反一样。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都太关注于技术成分,却忽略了人精神层面的价值。正如科学研究可以深入到细胞领域,但是却无法解释清楚人的动机一样。维克多·雨果对此的回答是:“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加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自然科学研究海洋研究天空,但是无法真正触摸到人的心灵。所以这剩下来的最广阔的一部分,只能交给人文社会科学了,而后者恰恰就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这么绕了一大圈,终于又绕回到了莫言。莫言的小说触及到了中国人的内心,触及到了深层次的文化。因为数量众多、周期局限和观察视角的原因,也许很多“科学工作者”并不认为这个诺贝尔奖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从个体来看这个玩意和那些其他奖项一样都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从文学对人以及人精神世界的观照来说,文学奖的伟大意义并不亚于任何其他自然科学类的奖项。
 
莫言在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时,诙谐地说文学可以帮助你谈恋爱。他把文学的作用归结在两个方面: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他说的完全正确但是并不很准确,文学理论学者的教材中说文学的作用主要是: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中国早在孔子时候便说《诗经》有“兴、观、群、怨”四大功能,可见除了审美和认识功能外,文学还具有教化和讽喻功能。说到底就是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和精神文化层面。因此莫言获奖对科学网的“科学工作者”而言,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切不可因为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久远的价值,切不可因为技术的得意而鄙薄精神思想的虚泛。其实人之存在最有意义的也许并不是生命作为一种物质现象的存在,而是人的肉体所承载的精神和灵魂。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中国科学报》 (2012-10-16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