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9
选择字号:
得奖的光荣 给钱的更伟大

 
>>>本期关键词:诺奖
 
■韩健
 
对于诺贝尔奖这个百年老奖,人们每年都会疯狂一次,而目光无疑都是落在了获奖人身上。其实,我觉得这个奖项的创办人才更伟大!
 
Alfred Nobel在世的时候因为阴差阳错在报上读到了自己的悼文,让他想到了去世以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问题。于是修改遗嘱,设立奖项。他拿出个人资产的94%(相当于2008年的1.8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基金会投资的盈利支撑一百多年的奖金和运作经费。经过多年的投资运作,诺贝尔基金会的钱已经增长到了5.6亿美金(不过因为近十年股票市场不景气,去年诺贝尔奖“降价”,这是63年来首次降价,引起担心),保证今后百年还会让全世界的科学家痴狂。
 
Alfred自己是一个发明家,共有355项发明,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炸药。显然,他是一个技术匠,不是典型的科学家。一个通过开发技术产品在市场上赚钱的人每年给科学家发钱,这个事实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显然,区区几亿美元连一个市政府都能拿出来,是什么让大家单对诺贝尔奖这么情有独钟呢?诺贝尔奖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我想,它的吸引力可能有这些:
 
(1)独特性。能在一百多年前,在他人之前想到这样做,需要很独特的思维能力和胆识。
 
(2)物质刺激。在政府大量投入基础科研以前,科学家是很穷的。能拿到诺奖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
 
(3)权威性。除了金钱奖励以外,得到同行权威的认可也是科学家的追求之一。
 
(4)公正性。除了几个错误以外,绝大多数的奖项都是无可争议的。
 
(5)品牌效应。公关做得很好,品牌已经无法替代。
 
(6)地域效应。立足北欧,面向全世界。比许多限于一个国家的“爱国奖”更有眼光。
 
我们在感叹中国本土科学家没有诺奖的同时,是否更应该感叹中国没有更多的靠技术产品在市场上赚钱的技术匠?是否该想想为什么中国不是Nobel奖的发源地?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我们更缺世界顶尖的技术匠,也缺顶尖的人文理念、市场和公关技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诺贝尔奖获奖者身上,即使得了奖,还是落后。
 
假设今天有一个煤老板良心发现,也拿出个人资产的94%,设立一个“金黑奖”,成吗?为什么?
 
我们是该多要几个能发奖的Alfred Nobel,还是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跟贴
 
[14]康高伟
 
中国缺的不是有成为顶尖科学家潜质的人,而是让这些人成为顶尖科学家的环境和制度,教育制度培养不了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科研制度发挥不了人的创造力,天才都被当做木材废了。
 
[10]曹裕波
 
中国社会文化与西方可谓两个不同的物种,差异巨大,正如牛与马的差异。明末一阵烟云飘散,学习大门关闭了二百余年。清末+民国学习爆发式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大厦初起,可终不能持续。
 
[9]邸利会
 
国内的企业设立奖金资助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还真没有,因为他们发家不是依靠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整个西方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涌现各种发明家,他们在这方面的体会更深、更广。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是粗放式增长阶段。等有了很多依靠技术成长起来的企业,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会考虑资助教育与科研。
 
[8]hudaode
 
重塑民心(追求真善美),重造中国文化和社会体制,民主、科学,中国才能诞生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世界顶尖的技术匠。
 
[4]truth21ct
 
精辟!除“(2)物质刺激”之外,反过来,那个历史年代,科学家是“富二代”,有钱人玩科学。故而,发财人设立奖金、科研基金会。
 
国内那些暴发户会爱科学吗?会玩发明吗?!基本不会,没有风投就是证明。
 
[2]cengjingtaibai
 
可惜的是大多数所谓研究不过是摇尾乞怜一点残羹剩饭来发发文章罢了,谈技术谈创新,中国有多少文章能转化为专利,有多少专利能转化为技术,有多少专利卖得出去,知道怎么在被技术壁垒包围中保护自己专利?大多数所谓研究不过是笑话而已,没有了政府的那点资助大部分就玩不转了。可怜他们中许多还自以为是地自认清高。看看现在各大学的老师谈论的、看看大学学生们做的是什么,就知道这所大学要干什么、这个国家科学的未来走向。
 
《中国科学报》 (2012-10-09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