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7 7:17:38
选择字号:
“候鸟型”人才亟待国家政策助力

 
市场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被高度“礼赞”,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即是明证,“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虽然我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但是它又显得非常顺应时代,从而成为了“描述”这个时代的表征。
 
客观地说,现在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市场经济”问题的时候了,而更为根本的是懂得“市场逻辑”是什么,以便使“市场”被真正地驯化。这一意识对于高校人才引进的管理层来讲同样重要,因为目前人才引进模式的转变便是一种“市场”激化的结果,诸如,一些除了“北上广”之外的其他省份,特别是西部省份的“候鸟型”高层次用人机制的引入。
 
所谓“候鸟型”,即人才引进采用“不求所有,为我所用”的原则。
 
一些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省份,其发展显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共同推进,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些没有地域优势的地方不惜每年出重金用于“候鸟型”人才引进工作。相信尊重人才必定会有所成效,这一点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已经看到,某高校通过引进某某长江学者成功申报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起了重点实验室等等。但问题总有两面性,在我们看到这样一系列成功数字之后,人们不会责难一个政府会花这么多钱在人才身上,而是会不禁进一步追问一声,“候鸟型”人才是西部人才建设中的无奈之举还是最优选择?
 
为何选用“候鸟型”而不是终身制?这要从“候鸟型”人才的模式分析。“候鸟型”人才主张采用“不求所有,为我所用”的原则,就是说可以免去中国惯用的那些烦琐的程序以及传统的用人需要的档案、户口,同时辅以高待遇,为自己挖来国内外一流人才加盟。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方案,就在于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西部城市仍无法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样,以同等条件吸引人才。因为市场的逻辑几乎扫除了一切有关“奉献”的美德,人才挖来挖去就如同商品一样可以“讨价还价”。高校竞争科研师资的方式虽然不像菜市场,至少也可以比喻为一个“拍卖场”了。依照档案、户口等传统方式吸引人才到西部发展的做法,在这个被经济学家鼓吹为“市场万能”的时代,显然要不断碰壁。那么不能“全职”拥有这个人才,倒是以高待遇、采用雇佣兼职的形式便成为那些不具有竞争力地区的高校纷纷效仿的做法。这是在无奈中想出的“候鸟型”方案。而这一方法确实会起到短平快的功效。
 
但是不要忘记,一所大学最为看重的是大师和传统,“候鸟型”的用人机制即使能够让这些如“候鸟”的大师们来此地客串一下,但是如何能够让这些“候鸟们”能够流连忘返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仅靠一种“候鸟型”人才来满足暂时的指标功绩,还无法保证可以生成良好的传统,甚至在短平快观念的影响下会彻底放弃人才建设的长久规划。
 
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由市场逻辑激发出来的人才观念本身可能是由人才信用危机与“唯钱是途”的双重基础催生而成的。当“候鸟型”人才被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使用的时候,他必然就对档案、户口、人事关系等归属单位的服务产生影响,因为有的人可以挂几十个高校的讲座教授,难道他“分身有术”?同样更是给青年学者造成了不良影响,当一批不错的学者为了弄点钱而到处兼职的时候,这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不就沦落为被嘲笑的自私分子了吗?
 
西部的人才问题应该是西部发展的子课题,理应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倾斜对象,如果我们能够将市场逻辑中的“钱人交换”的模式,改变成为一种超越市场逻辑的奉献原则,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更为长远。比如在评聘院士、长江学者等荣誉的过程中,既得到荣誉又享受国家人才补贴的人,都应该至少有数年在西部工作的经历,或者为西部开发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总之,这一切都期待着国家政策能够进一步为西部人才开道。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01-17 A3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