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广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1 7:36:4
选择字号:
考研人数急剧膨胀意味着什么

 
>>>本期关键词:考研
 
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迫使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挤考研这座独木桥以期寻找满意的就业机会。2.用人单位的门槛、等级观念促使一些出身“卑微”的大学生企图“改换门庭”……
 
时代在发展,考研的目的或动机从我们那时靠“老婆”勾引发展到今天被“饭碗”驱使,无论从西方人的“需求层次论”还是从老祖宗的“饱暖思淫欲”说来看,考研的需求都变得更基本、层次更低了……
 
■曹广福
 
据可靠“情报”,201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165.6万人,已经连续三年考研规模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递增,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方面,我们一个劲大骂教育滑坡,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不爱读书,学风不正,另一方面研究生报考人数急剧膨胀。这意味着什么?大家不爱读书为什么还一个劲地往“象牙塔”里钻呢?
 
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迫使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挤考研这座独木桥以期寻找满意的就业机会。2.用人单位的门槛、等级观念促使一些出身“卑微”的大学生企图“改换门庭”甩掉“地方大学”这顶“不光彩”的帽子。这话听起来有点令人不舒服,难道就没有真正愿意探求学问的人吗?可能有,但几乎可以肯定,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理论上讲,读书人增多了应该是个好事,它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层次提高了。事实是,由于太多的人怀着功利之心而读书,读书的唯一目的不过是混一张硕士、博士文凭,这就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危害。首先,由于招生规模的膨胀,使得研究生整体的文化、修养程度良莠不齐,形成了鱼龙混杂的局面,这让就业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竞争的公平性,道理不需要我细说,大家自然明白。其次,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导师队伍的扩大,更多不合格的老师充斥了导师队伍,学生一个劲儿埋怨导师不导师,导师一个劲儿埋怨学生不学生,你咬我,我咬你,咬得大家一嘴毛,到底是导师不爱学生,还是学生不爱导师,只有天知道,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不会这样的。更大的危害是,由于导师与学生规模的膨胀与太多的滥竽充数,严重浪费了国家的财力、物力,还造成了学风的败坏、学术的腐败。
 
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早就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教育,这恐怕是对研究生规模膨胀的一种开脱之词,什么叫大众化教育?有一种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大众化教育,需具备两个特征:
 
(1)数量上的大发展。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原型”机构的出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得以实现,必定在一国的传统大学之外,设立不同于精英教育的大众型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在美国是赠地学院,在日本战前是专门学校,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则是私立大学。“原型”机构在管理方式、专业设置、招生要求、学习年限、毕业资格上都不同于传统的精英型大学,它应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和自由入学的一种机构。
 
假如上述大众化教育的定义是无歧义的,显而易见,研究生教育不是大众化教育,或者不能笼统地称为大众化教育。那它是种什么教育?精英教育?似乎也不是。该如何定义这种教育呢?也许有一种解释,“985”高校是精英教育,地方大学是大众化教育,这或许正是很多用人单位高悬“地方大学莫入”牌牌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人单位挂这样的牌牌似乎是合理的。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并没有完善,既然有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之分,社会自然应该有消化“精英”与“大众”的不同人才市场。我们有吗?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正如高校都争抢各种重点、学位点,用人单位也争着要“985”、“211”毕业生,高校与就业市场没有相对协调的出入路径,焉能不混乱?现在只有两种教育是泾渭分明的,那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与体系大相径庭,就业市场也有所不同。让人纠结的是重点大学与地方大学,到底该如何定位这两类学校?这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定位,也不是比较你有多少重点学科与学位点或者有多少大牛,它是涉及整个社会人才体系的大系统。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对此类问题缺少思考。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好有一比:私家车与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我们在大力发展私家车,另一方面,社会交通基础设施容不下那么多的私家车,结果是什么?走出去看看就知道了。既然我们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跟上私家车发展步伐,为什么引进那么多国外的生产线?担心洋鬼子发不了财?乡间小路只适合骑自行车,你何必鼓励人家买汽车?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93]sunxun11
 
大家只是都在寻找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位而已。
 
[40]limeng1973
 
说到底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有效需求不相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与各类人才的数量是应该有个恰当对应关系的。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研究生培养数量来看,培养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有效需求,研究生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本科生培养过剩带来的连锁反应。近十几年来,我们施行的是追随欧美式的大跃进教育目标,这与高铁的大跃进发展非常相似,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与美国缩小,数量上攀比欧美似乎成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唯一合理解释,但是当局没有仔细考量我们与美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单从农业人口构成上说,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我国却有43%,如此庞大的人口群都在广袤的农村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一个事实只要我们乘坐火车从祖国的南部走到北部,或者从东部走到西部就很容易能看到。如果说要一个大学生到农村去做那样简单的劳动,我敢说他们连高中都不会去读,更不用说要他们花费成本去读大学。但是读完之后他们发现,原来适合他们工作的位置是那么的稀少,只能寄希望于读研了!
 
[32]bbyingjin
 
一个问题是惯性,念了十几年的书,只有学校是美好的。一个问题是期盼,我念出研究生来,我的命运会改变。这会造成什么后果?研究生越来越多,企业单位就会想我轻松地能请到研究生,何必要找本科生。于是把就业门槛提高到研究生,大学生不要。于是大学生就不了业,一看好的单位要的都是研究生,于是要报研究生。这样报考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而且政府看不到这里的猫腻,为了就业就要扩招研究生,这样实际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就会造成企业的门槛越高,于是要读博士生,然后博士生再扩招。但问题是企业太信赖知识的作用、学历的作用。实际上在中国,工作经验才是重要的,而这些高学历的人考试有经验,工作没经验,最后企业对高学历的人失去了信心,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高学历的人。这样研究生才能回位。实际上这些都是泡沫。
 
博主回复:以目前中国的实际状况,我觉得你说的是实情。
 
《中国科学报》 (2012-01-11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