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 17:22:5
选择字号:
老骥伏枥 壮志犹千里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

 
■本报见习记者 冯丽妃
 
他是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5个启蒙者之一。
 
他发现国际公认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他独自完成《中国地质词典》中地球化学勘查部分300多个专业词条的注释;他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他是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三位主要倡导者之一。
 
即将迈入90岁高龄的他,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在中国成立,看到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完成。”
 
分析化学出身
 
如果从1950年开始计算,至今为止,谢学锦已经搞了整整61年的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回忆往事,他与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结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
 
1941年,谢学锦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因热心学生运动,想转西南联大历史系。王淦昌教授找他谈话,说喜欢历史和诗歌对学物理很有用,可以增加想象力,劝他继续学习物理学。西南联大也回信说只能转物理系,他又想转外文系,但担心将来就业有问题,最终决定转化学系。后因上了特务的黑名单,离开浙大去了重庆,到重庆大学读化学系,毕业论文导师是梁树权先生。梁树权先生开了一门课是高等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浙大没有,谢学锦开始接触分析化学并产生兴趣。
 
大学毕业后谢学锦进入南京永利化学公司,做矿石分析工作,他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
 
解放战役前夕,谢学锦与其他四个同事一起给永利化学公司的厂长出谋划策,进行护厂运动。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在紧张的时刻离厂逃跑,他们接纳工人到厂内入住,并作出规定:不能离开工厂,否则就会被永远除名。
 
此后不久,南京地下党找到谢学锦,请他说服父亲不去新西兰参加太平洋科学大会。谢学锦的父亲谢家荣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时任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政权变革的前夜,谢家荣如果在那时出国,会引起矿产测勘处人心离散。谢学锦接受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离开永利,回到南京协助父亲保护矿产测勘处设备、资料,反对迁台,迎接解放。
 
因为违反了当初不离开工厂的规定,解放后,他不能再回到永利工作。随后,被华东工业部调到父亲所在的南京矿产测勘处,继续从事矿石化学分析工作。
 
结缘地学
 
“那时,我父亲在美国《经济地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发现美国亚利桑那州圣曼努埃尔铜矿正在研究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找矿,他认为这个方法将来可能很有前途,就叫我去试试。”谢学锦回忆说。
 
这一试不打紧,从此他的工作方向便从分析化学转移到地球化学找矿。1951年,28岁的谢学锦与南京地质学校教师徐邦梁共赴安徽安庆月山进行实地勘查研究。他们在借宿的老乡家中,用几张桌子和一些简单设备拼成临时实验室,利用德国人刚刚合成制造出来的一种试剂,测试出月山周边的土壤和河底淤泥(水系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铜元素。
 
这是国内首次运用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土壤和水系沉积物进行金属元素的分析测量,成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的起点。
 
在勘查中,谢学锦与徐邦梁还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如今,这种植物已被国际上公认为铜的有效通用指示物。
 
因为工作出色,1952年,中国地质部成立后,谢学锦即从南京调往北京,参与创建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1956年,他又被调入新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任化探室主任。
 
开拓化探 见证发展
 
作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谢学锦见证并切身参与了中国地球化学勘查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放前,我国地质工作者仅有200人左右。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了地质部,地质研究工作随之迎来第一个高潮。然而,随着“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第一轮地质工作高潮很快走向衰落。
 
“那段时期,知识分子全都被搞得灰溜溜的,地质学家也不再提任何意见了,地质工作变成领导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直到四人帮倒台后,国内地质勘查的研究进展才开始有好转。”回忆起那段时间,他的脸上写满了遗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这个时候,谢学锦以往“敢作、敢为、敢言”的性子又冒出来了,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建议。所谓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就是用化探的方法把全国“扫”一次。通过对河流两岸岩石、土壤剥蚀后形成的水系沉积物进行化学采样和分析,推断上游数平方公里的化学元素分布。谢学锦提出,把全国分为内地及沿海、丘陵及山区和边远各种特殊景观区,内地及沿海每平方公里采一个水系沉积物组合样,各种特殊景观区分别研究不同的采样介质及方法,推断全国各种元素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获得39种化学元素的“全国地球化学图”。
 
然而,很多科研人员开始对扫面技术能否准确地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量存有质疑。在计划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地质部原副部长张同钰极力支持计划继续实施。随着1981年在河南找到大金矿,化探扫面技术一炮打响,反对声音也戛然而止。
 
1986年,新疆自治区提出一个新疆深部地质结构与找矿项目,但谢学锦建议该项目改名为“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物化综合研究”,为新疆大开发作准备。在全国专家对项目开始讨论的天山会议上,许多专家提出在地质成矿远景带做地物化综合研究,谢学锦认为矿也可能在远景带之外,因此提出“用化探的方法席卷北疆”。此后专门成立了305项目,共同与新疆地质局协作在北疆进行化探扫面。在此两年后,新疆地矿局以化探圈出的异常为基础,在远景带以外的西天山的阿希找到一个50吨的大金矿。这也是迄今为止新疆最大的金矿。
 
据统计,全国根据化探扫面提供的线索找到了1900多个有经济价值的矿,经济价值达1.4万亿元。而化探一直都是找矿的“先锋军”,80%的矿藏的发现得益于化探的成果。
 
理论一小步,实践一大步。2000年前,化探方法找到的绝大多数是金矿,并且小型矿居多,经济价值约5000多亿元;2000年后,找到的矿藏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大矿却明显增加,价值达到9000多亿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谢学锦在1995年提出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
 
如今,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仍在进行,成为地质部门唯一延续30余年的项目,“全国扫面”的战略部署也几度“升级”,区域全国扫面计划已从39种化学元素填图过渡到76种元素填图。
 
胸怀世界 愈老弥坚
 
时任新疆区书记的宋汉良曾说:“‘305’将才如云,但帅才只有谢先生。”
 
1987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批准了一个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项目(IGCP259),旨在使各国的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特别是分析方法标准化。计划推行以后,有100多个国家愿意参加,但今后如何具体实施缺乏办法。在该项目进行期间,64岁的谢学锦与芬兰和挪威的两位化探专家一起提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全球大陆划分为5000多个160km×160km的方格,总共采集5000多个泛滥平原沉积物组合样品覆盖全球大陆,分析其中71种元素含量的分布趋势,编制全球地球化学图。然而,许多勘查地球化学家不仅对这个计划的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作法的可行性都提出质疑。对此,谢学锦与其他两位科学家组成三人研究小组,在中国与芬兰进行研究。在中国以500余泛滥平原沉积物覆盖全国,与区域化探全国扫面数百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制作的备件相比较,其变化趋势惊人的相似。
 
“这也许是人类在可予见的未来,了解周期表上几乎所有元素在全球表层分布的唯一办法。
 
通过分析样品,该项目在哥伦比亚发现多处大的金异常;在哈萨克斯坦,不仅重新采样分析把已知的大金矿指示得清清楚楚,还发现一些新的过去不知道的异常。
 
1995年,在IGCP259完成后,IGCP在此基础上批准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项目(IGCP360),该项目以全球几个国家为范例,采5000个样品进行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以便进一步推动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1998年4月,谢学锦遭遇车祸,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住进积水潭医院手术。6月26日谢学锦在病床上给周永康部长写信,信中指出:国土资源部需要制定几个像区域化探扫面计划那样用创新的思路理论指导,用高水平技术来进行的长远性大规模调查研究计划……应该提出新的“大学科计划”,也就是新的研究与大规模调查相结合的计划,使科研成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周永康部长于7月5日对此信作了重要批示,指出:“谢老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提出国土资源部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同大规模地质调查相结合的‘大科学’计划的意见十分重要,我国地学方面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老专家、大专家。在他们健在的时候,应当集中他们的智慧与经验,组织一次新的大规模的地学科学进攻仗,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新一轮的地质大调查”。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地质大调查计划由此产生。
 
2010年,IGCP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谢学锦在会议上做报告解释大盆地采样法,提出在150条入海口及其主要支流口上采集样品。然而,国外专家很难接受,就此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要求看样本。他就带着他们从北京一路赶到南京镇江,去看采样分析结果。
 
“我们在镇江采集了11个样品,做了一次分析,跟整个长江流域几百万样品的元素含量平均值都很符合。为了验证准确性,我们又做了一次分析,结果跟之前一样。我又打了深钻,对采集到的深部样品进行分析,还是很符合。”
 
目前,我国地球化学水平世界领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行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国家。为此,联合国国际对比计划(IGCP)组织已经同意在中国建立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但需要中国政府正式推荐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大会投票批准。
 
2007年6月,谢学锦获得国际应用地球化学界的最高奖——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从199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奖者总共仅有4人。然而,他却因为过渡忙碌而中风,发生脑梗塞。现在,他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工作。
 
“今年,因为国内有关部门审批程序的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建立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的投票批准,将推迟到明年。也许,我有生之年见不到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出版了。我希望我的学生和后辈能够继续去做这个工作。如果能够完成,这将是继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规律后又一件大事。”
 
直面困境 勇对挫折
 
“不要用忧伤的调子对我说\人生不过梦一场\灵魂沉睡了就等于死亡\事物的本真并不像它们呈现的那样\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热诚的\人生的目的地岂是坟墓……”
 
“这是朗费罗的《生命礼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歌。走过充满痛苦,也充满欢乐的一生的时候,应该想的不要只是悲伤,也不要只是欢乐。”
 
早年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年青的谢学锦对进步学生运动非常热心。他结交进步青年,与国民党三青团出壁报互相攻击;为公开响应《论联合政府》,开大会表决国是宣言,担任大会主席,经过激烈辩论,取得斗争胜利,并因此收到恐吓信。他没有被恐吓住,找机会到重庆后,又参与进步组织的活动。
 
尽管如此,他依然被划为右派。“领导上当时对右派也不理解,划成右派以后,他们还要我主持化探工作。后来,大字报就贴出来说我:‘人还在,心不死,还想向党夺权。’于是立刻免去了我的主任职务,但还要我继续工作,研究所和野外队的的同志也都听我的。过了不久,另一个运动来了,我只好又去检讨,运动一过,又受到重用。就这样不停地折腾,直到四人帮倒台。但我一直都在工作。”
 
谢学锦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工作。他是一个工作狂,无论处境多么困难,只要能够工作,就有希望。文革中,大家都不工作了,他白天烧锅炉,晚上看专业文献,同时思考化探工作。他坚信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文革一结束,他马上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积极促成实施。
 
野外化学勘查总是艰苦与快乐并行。文革中有一段时期闹抓革命促生产,为方便野外队野外采样分析,在谢学锦建议下搞冷提取箱研究。谢学锦和同事去青海阿尔金山做冷提取箱试验。那个地方非常缺水,只在很远的地方有一眼泉水,并且水里的镁和其他金属含量都很高,泡出来的茶都变成了紫黑色。即使是这样的水,每天一个人也只能分到一壶。喝了以后,所有人都拉肚子。
 
“拉到后来脸都发绿了。”回忆起当初吃苦的日子,谢学锦笑着说:“我们小组只有三个人不拉肚子。”
 
原来,在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去青海的时候,在装箱的过程中把装着二甲苯溶剂的两个箱子落掉了,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只带了几小瓶。谢学锦到附近的医院买了一大盒的活性炭。活性炭可以把二甲苯溶液中与双硫腙结合的金属元素移除。“每次实验做完以后,我就在废弃的溶液瓶里加上一大勺的活性炭,然后猛一摇,扔在床底下,第二天,它就又变成绿颜色了。就是这样,我们用几小瓶的二甲苯溶液反复做了上千次的采样分析。”
 
“因为活性炭有吸附作用,每次我在给废液瓶中放活性炭的时候,就顺便给自己和同宿舍的两个同事的嘴里也塞一点,所以,我们不拉肚子。但是我们都保密,因为如果告诉所有的人,大家一起来吃活性炭,研究就没法做了。” 他笑着说。
 
地质工作随时会遇到挫折,陷入困境。谢学锦在困境中格外意志坚强,始终能够直面困境,勇对挫折,敢于坚持,积极应对。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成就了中国化探事业的辉煌。
  
《中国科学报》 (2012-01-01 A10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