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论文。

此107篇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论文作者、“第三方”中介、出版集团、医疗评价体系……谁该承担此次撤稿事件责任?

撤稿事件回顾 查看详细>>

评论文被撤稿:没有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

        在波澜壮阔的水面投入107颗石子,将会发生什么?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撤回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相比于近年来中国科研取得的成就,107篇被撤稿的论文或许只能算是微小的石子。可是,当这107颗微小的石子投入浩浩荡荡的洪流,激起的水花绝不容轻视。524名医生,119家高校和医院,这是涉及中国学者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撤稿。虽然出版集团对媒体表示,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为严格的流程,但还是有人担心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声誉因此受创——中国科学家的投稿或许会被预设为有问题而加大核查力度,延长投稿周期。甚至相关学术机构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全文】

 

107篇论文被撤 双方都在反思

        4月21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布声明,该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针对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回应。
 
        2015年8月,施普林格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被撤论文中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论文投稿和回复评审意见是有人在批量操作,并由此确认确实存在论文发表的“第三方”在帮助论文作者弄虚作假。
 
        2015年可谓中国论文被撤大年,而撤稿原因不约而同地指向同行评议环节。除了施普林格撤稿风波之外,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撤稿理由: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2015年10月,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本杂志中的9篇论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撤稿理由是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被人为操纵。【全文】

 

胡志刚:尴尬了!被撤论文已被引767次,有一篇还进了ESI的Top1%高被引!

        这次 Tumor Biology 期刊中107篇中国学者论文同时被撤,按照 Retract Watch 对此事的评论,已经创造了新的纪录。这次令人震惊的撤稿事件,涉及的研究机构、作者都有哪些?涉及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涉事的Tumor Biology是个什么样的期刊?【全文】

          

 

施普林格回应“撤稿事件”:被撤论文数占比很小

        施普林格的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过去1年,施普林格一直在积极应对投稿中出现的有违同行评审原则的问题。虚假同行评议曾导致了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撤稿,其中涉及期刊《肿瘤生物学》。此后,我们决定在新论文送去加工之前对之加以筛查。基于这一追加筛查,我们又查出了新的虚假同行评议人。为了清除不良科学记录,我们现开始撤销这些受到影响的论文。  此次撤稿并未出现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肿瘤生物学》在2016年撤稿后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此次撤稿的情况与2015年的撤稿无异。施普林格为检查和撤销这些不合规定的论文投入了时间和精力,这体现了我们对维护科学文献完整性的承诺。施普林格在识别和解决科研诚信和同行评审问题上恪守最高标准。施普林格将继续积极调查这些问题。【全文】

中国科协回应 查看详细>>

施普林格撤稿 中国科协:出版集团也有责任

        近日,施普林格出版社一口气撤掉《肿瘤生物学》杂志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全都来自中国。(包括复旦、浙大、中南、上海交大等等)  

        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中国科协高度重视此次事件,有关党组领导第一时间会见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就撤稿事件进行坦诚深入交流。  中国科协认为,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中国科协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中国科协愿意加强与施普林格在出版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全文】

 

中国科协领导会见施普林格有关负责人

        4月18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北京会见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双方就撤稿事件进行坦诚深入交流。
 
        会谈中,双方就撤稿事件中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暴露的内部管理漏洞和对事件应承担的责任、撤稿事件发生经过、撤稿是否只针对中国作者论文、涉事期刊情况、对期刊的处理、应对撤稿事件的措施、警惕“掠夺性期刊”、共同打击“第三方”中介、加强出版诚信领域的交流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初步共识。
 
        王春法强调,中国科协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拥有200多家全国学会的科学共同体,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维护中国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和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科协高度重视国际出版集团撤稿事件,开展了大量工作,采取了积极措施,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研评价机制的不断改革完善,类似这样的撤稿论文会越来越少。他指出,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他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中国科协愿意加强与施普林格在出版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诚信。
 
        安诺杰表示,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Tumor Biology》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出版集团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撤稿事件是全球性问题,不是只针对中国作者的论文,其他国家作者的论文也存在因虚假同行评审等原因被撤稿的问题。出版集团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出版集团愿意积极加强与中国科协在出版诚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诚信环境。【全文】
“第三方”中介机构扮演何作用? 查看详细>>

科技杂谈:“学术黑中介”该管管了

        前不久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撤销来自中国的107篇科研论文。这已不是第一次让中国科技界集体蒙羞。实际上,近年来类似的事件接二连三,仅在2015年一年,就有英国现代生物、施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4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先后撤销中国作者的论文117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光彩的撤稿事件中,都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第三方服务机构。
 
        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母语不是英语的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语言润色”服务,并给出投稿期刊建议,国外也有此类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国内的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却打着“语言润色”等幌子,代为作者“修改”甚至撰写论文,代为投稿,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地址,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等等,蒙骗期刊编辑、赚取不正当利益。
 
        比如,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调查28篇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论文中发现,这些论文全部委托第三方机构投稿,其中又有近一半的论文投稿与一家名为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还有一些第三方机构,明目张胆地做起了论文买卖的生意。这些机构通过手机短信等途径不断骚扰想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并与“有意者”签署论文买卖合同,之后为其寻找“枪手”,或者把已修改的文章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这些机构收取的“服务费”价格不菲,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不难看出,这些第三方机构无视科研诚信的基本准则,是名副其实的“学术黑中介”。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是不折不扣的欺诈行为,理应受到严厉惩处。【全文】
 

赵美娣:由107篇论文被撤看“第三方”中介机构

        施普林格将旗下《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论文撤稿,这一事件成为近期科学网的一个热点,已经有许多讨论了。这批论文的作者全都来自中国,撤稿的理由是这些论文涉嫌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调查显示,被撤论文都涉及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有当事人自己完成后由第三方机构润色的,有当事人提供部分数据第三方机构加工的,还有完全代写的。这里,“第三方”中介机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先撇开第三种完全由中介机构代写论文的情况,看看第一第二种情况。如果我是论文作者,第一种情况是我写了一篇中文论文,但这篇论文如果发表在国内期刊,对升职称或评奖评优基本没有加分,只有发表在国外期刊,而且是SCI期刊,最好是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才能向升职称或其他目标靠近,第二种情况是已经收集了论文需要的数据了,还没形成论文。当作者在没有足够时间把中文文章翻译为英文,或没有时间整理成文章时,找中介机构其实是很顺理成章的。    
 
        其实,现在各种论文润色、翻译之类的中介机构很多,我本身在图书馆做咨询工作,又开设过论文投稿类的讲座,就曾经有学院的老师来咨询,我或者图书馆是否能提供论文翻译和投稿方面的服务,我的答复是,我自己最多可以帮助看看论文的形式是否符合一般论文的格式要求,图书馆也不是不提供翻译之类的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中也涵盖了这方面的服务,但对于专业论文来说,图书馆提供的这方面服务未必能做好,除非图书馆恰好有专业对口的人员而且正在做信息服务的工作。我的建议是他可以去找专门的论文润色和翻译机构,因为我对科学网比较熟悉,当时推荐他去看看科学网上挂着广告的几家公司,我觉得在科学网做着广告的机构应该还是相对靠谱的。其实这次事件之后,就看到美捷登、LetPub编辑两家的博文,强调他们提供的是规范的服务。【全文】
 

李连达:撤稿事件的两类性质及三方责任

        三方责任的区别:
 
        首先是投稿方的责任,无论是第一类或第二类问题,投稿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其次是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肿瘤生物学》及10个学术期刊的责任。出版方审稿不严,为了获取巨额版面费,不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是先收钱,发文章,再秋后算账,集体撤稿,给我国学术界抹黑。对于这类出版商的学术期刊应该进行抵制,我国学者不应再向这类失信的刊物投稿。今后在职称及学术评价中,不再承认这类出版商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学术评价的根据。
 
        “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责任。在几次大批投稿事件中的罪魁祸首是中介方,其罪之一:为了谋取不当利益,助纣为虐,帮助投稿人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甚至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虚构研究报告。其罪之二,违反投稿规定、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骗取论文发表,成为大量撤稿的主要原因,不但欺骗了学术界,也坑害了投稿人。其罪之三,是用不正当商业行为,毁我学术界,抹黑我国及我国学术界,造成严重后果。
 
        中介单位的不法行为,应该重点打击,取缔这些不法奸商的中介机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全文】
中介机构自律申明 查看详细>>

美捷登:ASEC——行者守端,义不容辞!

         2015年10月,本着“做真研究、出新成果、发好文章”的理念,美捷登(Medjaden)联合华誉出版社(Xia & He Publishing Inc.)、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10]。会上,夏华向教授宣布成立由美捷登、长青藤(TheIvyEditing)、意得辑(Editage)、理文编辑(Edanz)、LetPub、英论阁(Enago)六家英文科技论文编辑公司组成的“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lliance for Scientific Editing in China, ASEC)[10,11]。该联盟旨在促进中国英文科技编辑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预防和避免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润色服务,使中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目前,ASEC已经制定了《论文服务提供商道德规范最佳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2],并召开了多次会议,对联盟规章、《指南》及相关文件和网站进行了讨论、修订,所有同意并承诺按照《指南》规范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提供语言编辑服务的正规企业,均可申请加入ASEC。
 
       ASEC非常赞同,并愿意积极响应杨卫主任关于“学者有德,行者守端”的号召。我们认为,ASEC的成立和运行,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鉴别正规的科技论文编辑企业,更可以汇集科技论文行业的精英翘楚,为国家规范相关行业提供一些信息基础和建议。同时,ASEC还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提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发表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成为促进中国科技论文顺利走向国际平台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愿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其他相关部委一道,为中国的科技研究与发表事业舔砖加瓦,并为肃清中国论文编辑行业的恶劣环境而不懈努力。
 
       行者守端,义不容辞!【全文】
意得辑:“谨守道德规范,诚信发表论文”
 
        这几年来,随着发表压力居高不下,学术腐败和不端事件也有上升趋势,成为困扰科学的严重议题。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抄袭和利益冲突等道德问题外,人为操纵同行评审成为最新的不端手段,严重威胁学术发表体系的根基。
 
        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几次的大量撤稿事件。2015 年 9 月,知名出版社施普林格 (Springer) 因同行评审造假撤销 64 篇已发表论文;SAGE 则是在 2014 年 7 月因为作者伪造审稿人身份,操纵期刊在线投稿系统而撤稿 60 篇论文;本月,学术圈再度被另一起大量撤稿事件撼动,这次是来自中国作者的 107 篇论文因伪造同行评审被撤。
 
        意得辑坚守良好表实践,通过自建给研究人员的全球免费学习讨论平台意得辑专家视点指引科研人员各项发表道德规范。意得辑专家视点一直站在前线,第一时间为大众带来大量撤稿消息。在这之前,意得辑专家视点英文版责任编辑 Sneha Kulkarni 在学术出版期刊《Learned Publishing》发表的文章中就详细讨论了同行评审造假的原因及其避免方法。
 
        发表道德和良好发表实践是全球性的迫切议题,现在就是中国学者及全球科研人员一同携手探讨、提倡遵守道德的发表的时候。【全文】
 
 
Enago英论阁:中国采取立场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CAST)针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正在采取严厉的措施,为了“加强科学道德伦理”,CAST和中国其他的重要机构已经联合发布了学术出版的“五个不要”。新颁发的规则是对最近发现的欺诈性同行审阅以及涉及第三方作者(即所谓的代写)事件的回应,同时也为阐明所需的道德规范来管理科研出版。“五个不要”最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中国学者的意识并且保护中国学术界的名誉。

        1.不要让第三方作者撰写你的文章。所有的科研人员应该自己负责撰写文章,并且应该拒绝由第三方作者代表写文章来出版;
 
        2.不要让第三方提交你的文章。所有的科研人员应该自己提交文章出版,这意味着学者必须明白提交和审阅的过程,亲自提交他们完整的文稿,亲自和期刊编辑交流沟通,拒绝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提他们提交文章;
 
        3.不要让第三方编辑你的文章内容。任何由作者委任去给文章语言方面的润色应该在原始文稿的基础上只提高文章的语言表达,不能有由非作者的人添加和修改的内容。
 
        4.不要提供虚假的同行审阅信息。为了正当的同行审阅过程,文章审阅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应该被提供。所有的学者在同行审阅过程中必须提供可靠的信息,并拒绝有欺骗行为。

        5.不要违反学术文章提交的章则。任何提交的文章都应该先被所有的作者审阅并签字来表示同意出版。如果有一个作者不认可文章的内容,此文章就不应该被提交,否则所有的作者都要对文章内容负责任。每一个作者都必须对文章有实质的贡献。如果有一人并没有贡献一定数量的实质内容,他就不应该被列为文章作者。【全文】

 

 美捷登:美捷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继2015,2016年多家国际出版集团撤稿百余篇论文后,2017年4月21日,107篇发表在《Tumor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
 
        美捷登再次郑重申明,包括这次撤稿在内的历次撤稿事件以及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美捷登绝无涉及。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提供规范、高效和优质的论文编辑服务。美捷登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美捷登支持和拥护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七部委去年12月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
 
        2015年,在美捷登的倡导下,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lliance of ScientificEditing in China, ASEC, http://123.56.19.137/)正式成立。ASEC结合论文发表伦理协会(Committee ofPublishing Ethics, COP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制定的论文发表伦理和规范指南,撰写《中国英文科技编辑行业规范》(简称“规范”)。美捷登严格遵照以下“规范”的十大原则提供服务。【全文】
医生发论文惹的祸 查看详细>>

107篇论文被撤 作者诉苦:保姆把孩子卖了

        从2010年起,某知名医院医师林诚(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就开始了投稿的“长征路”。但是一直到2013年,他的论文还是因为语言不过关被拒稿了。终于,着急申请项目的他,最终还是被游走在各个医院的第三方机构业务员吸引住了。
 
        每天,林诚在出诊时经常会遇到的人,除了病人之外,还有四处寻找“商机”的论文第三方机构业务员。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心急如焚的他动了心。
 
        “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我的英文功底不过关,论文需要润色。”于是林诚花了2.4万元,林诚把自己的论文交给了第三方,对方不仅把论文润色得“更像外国人写的了”,还承诺可以帮助发表。
 
        林诚告诉记者,在第三方的价目表上,不同类型的期刊价格不同,“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收费更高”。
 
        “幸运”的是,林诚交给第三方的那篇论文,成功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不幸”的是,这篇论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论文之一。
 
        采访中,林诚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论文事件定性应该是同行评议造假,不是论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质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证,论文中的实验数据是真实的。至于第三方找到的论文评审专家,伪造同行评议,这个我完全不知情。”想想这件事,林诚有点无奈,“这就如同,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保姆,结果没有想到,保姆把我的‘孩子’卖了。”【全文】
 
 

孙学军:为什么被撤论文的大多在医学领域?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全文】
 
 

医生谈论文论英雄: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对临床医生们来说,更甚。
 
        “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王浅向记者介绍,对于目前医生的职称评级考核,包括三个方面:临床业绩、教学任务,以及文章和课题。
 
        “临床业绩是个排除选项,难去量化。不同科室也没法比较。因此,临床业绩做得怎么样?最后通过有没有发生医疗赔款或者医疗投诉来排除。”
 
        王浅说,第二个指标教学任务,即完成多少科室的教学,带几个学生,也是大家都能抵达的及格线。“所以最后的晋升难度和PK点位就落在科研文章数量以及影响力因子上,因为这是可以量化的。这个排名会决定你能不能晋升。”
 
        “影响力因子的分数,意味着刊物的综合级别,低的0.5分,高的上百分。有人在高级别的刊物发表一篇文章,等于别人在低级别的刊物写几百篇文章。”在现有的评级制度下,医生们要么往高影响力刊物投稿,要么以数量取胜,攒分数,才能有机会评上职称。记者查询,《肿瘤生物学》的影响力因子在2.926,“属于中等水平吧”,也在SCI期刊投过不少论文的王浅说。【全文】
 
 

聚焦百余论文被撤:为何是医学界 如何重塑声誉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表示不解:为何这107篇撤稿都集中在医学界?
 
        知名医疗专业人士互联网交流平台丁香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事论文全部刊载于美国的《肿瘤生物学》,该刊属于医学领域专刊,只登载医学论文。
 
        中科协表示,在我国每年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当中,医学论文占比超过一半,体量巨大,出现不规范的概率相比其他领域更大。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告诉记者,本次大规模撤稿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对2015年、2016年撤稿事件进一步人工清查的结果,并非新查出的造假事件。目前《肿瘤生物学》的出版方已换成SAGE公司。国内某医学SCI期刊资深编辑认为,“学术刊物出版商非常看重旗下刊物的声誉,在更换出版方期间清算此前遗留问题并不少见”。【全文】
 
 

李东风:为何国际刊物撤稿频频发生? 

        作为医生只要专研医术,把精力用在治病救人,随着经验累积,正常提职晋级本不该成为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医院的高职称医生并非是一线临床医生靠个人工作努力取得的,而是靠文章“赚”来的。只要有留学经历,再加上几篇文章,远比整天看病值班的医生上升的快。由于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其不可能像科研人员那样做实验写文章,但是考核时却与科研人员一样标准,必须有文章。于是,投机,铤而走险,花钱买文章的现象才会出现。一些出版商和刊物又以盈利为目的,于是造假文章日益猖獗。
 
        考核如果让一个专业人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情,只会逼良为娼。医生的工作业绩应体现在医疗水平上而不是文章。治愈成功率远比文章来得实在。若不在晋级制度上做改革,依然以文章为导向,那么造假文章就不会根绝,只不过变换形式罢了。
 
        Tumor,但愿不要成为毒瘤再复发! 【全文】

 

国外撤稿事件 查看详细>>

美国医生为什么不会被大面积撤稿

        《肿瘤生物学》期刊107篇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被撤,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难住了我:“据说考核和指标的压力,国内国外都一样。为什么国外作者不会被大规模撤稿呢?”
 
        我被问得目瞪口呆。第一反应是很感性的:国外怎么会有人干这种事,找死吗?
 
        在美国一家肿瘤医院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荣永琪告诉我:“被发现的话,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事情也不会那么绝对。总有人会经不住走捷径的诱惑。一个数据是,在美国的科研群体中,平均科研不端的比例估计为10万分之一。
 
        不端概率如此之低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荣永琪说,10多年前他去那家全美排名第一的儿童肿瘤医院入职的时候,“你说自己在中国是什么学历就是什么学历,根本没人会来怀疑”。对于需要同行评议的论文,研究人员也不会把时间花费在核实原始实验数据上——直到这两年,有人造假,东窗事发。
 
        与这种信任氛围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的代价极大。【全文】
 
 

谭新杰:一个学术不端:赔偿政府1000万美元

        美国司法部当地时间4月27日发布一个正式新闻: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赔偿美国政府1000万美元,用以解决一起研究欺诈指控。该研究欺诈指控实为其员工Piero Anversa博士领导的干细胞实验室通过伪造数据和图片造假来欺骗性获得和使用NIH基金。
 
        Piero Anversa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主持各种R01等项目110个。很多美国华人学者一辈子如果可以拿到几个R01就已经非常厉害了,很多还在为了拿第一个R01而苦苦挣扎着。Piero Anversa博士到访过中国很多知名机构,与很多中国机构洽谈过干细胞合作,属于特大牛类型。
 
        Piero Anversa博士现已经离开布莱根妇女医院了,根据其最新发表的文章,有可能前往瑞士再生医学研究所了。
 
        所以,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基金资助的个人和机构有义务保持诚信,因为造假等学术不端不仅浪费宝贵的国家资源和纳税人的钱,也损害了科学进程。
        
        如果按照这个赔偿方法和额度,这次《Tumor Biology》107篇撤稿论文作者单位该如何赔偿国家所资助的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基金以及1项卫生部基金?
 
        与我国近年的多次大型造假撤稿丑闻事件相比,这才是主动出击、不避权贵、积极防范、大力监管、严刑峻法的典范。【全文】

 

推荐审稿人制度与编辑责任 查看详细>>

 喻海良:编辑不用作者推荐审稿人,107篇论文还该撤?

        最近几年出现大批量学术论文被撤稿,基本上都是因为“虚假审稿人”。学术论文大批量撤稿,伤害之一是学术期刊本身,原因很简单,期刊的声誉一旦受损,需要多年才能够弥补回来。伤害之二是这些作者,他们本来应该只是想快点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现在没有想到害人害刊害己。就我看来,伤害最大的,我个人觉得是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声誉,这几次撤稿,动不动就是作者全部与中国高校、科研院所有关,或者绝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可惜,中国每年发表几十万篇学术论文并不见得为中国学界带来学术声誉质的飞跃,然而这几百篇论文却可以把这些年积累的学术声誉给毁了半壁江山。
 
        然而,对于这些论文被撤稿,败坏我们中国学者的声誉,我个人觉得作者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期刊的相关编辑也应该引咎辞职。试想,如果期刊编辑不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107篇论文并不见得都能够被这个期刊录用,但是我相信还是会有一些论文会被录用的。但是,如果这107篇期刊通过其他人的评审,他们是否照样需要被撤稿?因此,对于这一起事件的真正罪魁祸首就是期刊的编辑们。【全文】
 
 

王晓峰:Springer Nature撤稿事件中期刊责任的缺失与补位

        首先,编辑没有认真鉴别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信息。现在的稿件送审工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编辑在在线系统上完成,编辑或者编委在送审稿件的时候(国内期刊很多是编辑部编辑送审,国外期刊多数是编委送审 )都有一个审稿人数据库可以参考。这个数据库的审稿人信息是经过检验的,可靠性很强,很少存在这种冒名顶替的现象。对于作者推荐的不在数据库中的审稿人信息,添加的时候需要认真核对其信息的准确性。
 
        其次,编辑如何对待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也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很多作者会推荐同行专家作为审稿人,但也不能排除一些作者推荐熟人当审稿人,很多期刊还建议作者标注需要回避的审稿人。一般情况下,与作者同一单位的专家会被排除当作审稿人的可能,因为他们很可能是熟人。但是当前合作研究非常广泛,一个中国的作者与一个美国的专家是熟人的可能性也很大。【全文】
 
 

赵丽莹:希望作者客观公正地推荐审稿人

        我们知道,同行评审是维护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审稿人的选择是保证其有效实施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很多科技期刊在作者投稿时,会邀请作者推荐审稿人,也允许作者列出回避的审稿人,这是尊重作者权益的表现,也是编辑部为提高审稿效率而采用的手段。作者在公正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与作者研究课题非常相近或者相关的专家,能够很好地解读论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编辑要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主要意图是找到最合适的“小同行”审稿专家。因为作者已经阅读过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更有资格和能力来评估自己的工作。作者在客观、公正、认真的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应该是最合适的审稿人,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快审稿进程。【全文】
 
 

陈安:期刊让作者推荐审稿人的内在机制是信任

        一些比较知名的学术期刊有一个让中国人无法理解又暗自窃喜的论文评审机制,那就是让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而且还真的会将论文发给作者推荐的这些人。我个人甚至知道几个被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都果然收到了论文的事儿。
 
  难道这些多数都在发达国家出版的学术期刊不知道这样做的问题之所在吗?
 
  如果我们这样想,就太小看这些学术期刊管理者的智商了。
 
  根本原因在于:信任可以消减很多成本,而不信任才需要建立约束机制来保证公平性。【全文】
 
 

Wiley中国:同行评审中的学术道德问题

        最近几天,107篇中国论文撤稿事件在学术圈掀起了一股讨论的风暴。在论文评审和出版的过程中,期刊编辑有责任对审稿人的身份和资格进行认真核查,严格把控同行评审的质量。Wiley曾以出版商为视角,编撰过一部讨论出版道德规范的小册子,里面有专门的章节阐述同行评审流程中涉及的各类伦理道德问题,现在我们特将此章节内容挑选出来,与大家分享!【全文】

 

谭新杰:虚假审稿并不那么恶劣

        同行评议在论文投稿发表和项目申请中是必须存在的。同行评议中由作者推荐审稿人对于诚信者是有用的工具(有助于同行指出研究的缺陷从而完善研究或推进科学的进步,并保持公平公正),对于不诚信者是可以利用的漏洞。这个漏洞如果诚信者不想方设法的利用,则漏洞自然无需担忧。对于不诚信者,则防不胜防。比如大家提出可以从Email中看出端倪,其实很多访问学者回国后会推荐自己在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认识的朋友审稿,这些朋友均是使用国外机构的邮箱,操控审稿更隐蔽更高级。所以建立在良好意愿基础上的由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是防君子防不了小人的。
 
        其次,既然伪造审稿人和操控审稿是编辑们防不胜防的,如果编辑不加核实的全部选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则编辑为渎职。【全文】
也谈学术评价制度 查看详细>>

高峡:也谈107篇中国论文集中撤稿事件

        在学术不端层出不穷的今天,各种评价五花八门,“真”评审和“假”评审难以辨别,没有孙悟空火眼金睛的本事,常常使人误入歧途,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学术共同体。所有这些都呼唤学术评价回归正常。这需要找到“学术孙悟空”,在没有唐僧念紧箍咒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识别真假。
 
        学术评价回归正常的关键,在于健康的学术共同体,用规范的制度与正确的流程进行评价。现在这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与中国科协也正在做出多种努力,尽快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生态。为此建议,在科学机制运用上不仅需要重视传统的项目、经费、奖励、基金等“硬”机制,还需要重视学术交流“软”机制的运用。【全文】
 

马军:落实规范的评价制度,让投机分子无机可乘

        无论学术界还是其他行业,只要出了丑闻,一些人总是要喷射下制度,好的制度也需要人真正贯彻执行。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总是要在法律约束和自觉性下才能真正落实,否则就不会有投机分子了。
 
        就拿论文发表来说吧,研究生毕业拿学位,特别是博士毕业拿学位,为什么几乎所有单位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或者影响因子的论文呢,不要拿国外说事,国外人家有比较健全的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的。说穿了还就是我们多数人不够自觉,总想投机捞一把。
 
        你不发论文吧,说你没有学术能力。别人发了1篇,你发了4篇或者更多,就说你造假和灌水。
 
        实际上,科研这活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有些人悟性高,有些人勤于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家更愿意牺牲周末和节假日,和科研作伴。怀疑人家科研成果多的时候就批评人家灌水和低水平重复,可曾看见人家辛勤的付出? 有些人混到科研领域也就是当做混生活的职业罢了,纯粹和兴趣无关。【全文】
 
 
方唯硕:107篇论文被撤事件:究竟该怎么反思?
        我想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拜托科学网上的“好事者”和社会舆论别再呼吁管理者反思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反思的结果常常会让基层科研人员办各种事情的手续更繁琐--我们的财务报销手续已经很繁琐了,这两年又加上更加繁琐的国际交流的各种手续。最新增加的繁琐手续是:由于教育部对学位论文的考评中发现很多质量不合格,于是学校就在答辩之前又加上个预答辩,说学位论文质量有问题,导师和系/学院都要“连坐”。
 
        
        如果官方对这个事件的因应之策,就是增加我们一线工作者的麻烦,比如说增加论文投稿的审批手续,那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人可要倒霉了--因为那些不老实的发表虚假论文获益者的所作所为,被迫要为新的繁琐手续付出更多与科研无关的时间精力。所以,我宁肯像中国科协的回应那样,让国外杂志社去整改好了。
 
        其实在这个事件上管理者要想做有所作为,就是增加追责学术不端者的意志和行动力(很多时候无非是因为难做就不做罢了,也有根本不想做的情况)。至于对评价体系的反思,这事希望不大--这些年来让中国科研一派红红火火景象的政策需要反思吗?再说反思将把那些原来的政策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置于何地?【全文】
 
 
蔡宁:关于107篇论文被撤事件真相,我的不同看法
 
        这样一则新闻,在中国学术界不啻重磅炸弹,一时引发热议。我发现,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控诉“论文导向”的制度,认为是不合理的制度“逼良为娼”。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或许事实真相恰恰相反!非但不是不合理的制度逼良为娼,其实反倒是相对合理的制度暴露了一部分本质就坏的那批人。
 
        何谓“逼良为娼”?是说本来是好人,被迫干不好之事。再来看看这些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尤其是“正高”。
 
        本来,社会公众对于职称的看法,就认为是一种学术荣誉,是一种学术水平的体现。职称的设置,一定是差额的,高级职称不可能人人都能评上。人有学术水平高低的差异,本来应该反映在职称高低的差异上,才对。好的职称制度,应该能区分人的学术水平。这样,水平高者自然职称高。评不上职称者也应该心服口服。如果想晋升职称,只要踏踏实实潜心科研、积累成果,将来还会有希望。
 
        可是,就是存在大批的人,这些人对学术,对科研不感兴趣,但就是挖空心思想把职称弄上去。107篇论文被撤,恰恰说明,评职称的论文要求,能有效地阻断这些人的晋升之路,这才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其实并不是逼良为娼,而是逼得坏人现形好不好?
 
        为什么会出现大批投机分子?需要反思的是社会吧,为什么风气变得这么坏。【全文】
 
 
李江:二十年来辩是非,延迟评价行不行?
        有时候一项投资有没有用,得延迟评价。《红楼梦》里说“二十年来辨是非”,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得给评价对象多一点时间,先让“婴儿长大了”再说。
 
        当然,我们讲延迟评价,不是说要非等到二百年后或二十年后再来看。但等个两年总可以吧。对于学术论文的评价来说,两年可能是一个你不得不等待的时间尺度,因为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一般在两年后才达到峰值。所以只有利用文章发表两年后的引用次数,来预测一篇论文将来的引用总次数,才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方式。
 
        可是科研管理部门,却连两年都不愿意等,他们想要的是即时评价:今年发表的论文,年底填表的时候就要分出个好坏高低。那怎么评价?还看被引次数?文章刚发表出来,被引次数都还是零呢。
 
        那就只能看出身了,也就是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看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大。影响因子指的是一个期刊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今年的被引次数的平均值。这看起来是一个还算科学合理的指标,可是仔细想想,这个指标其实有点问题。【全文】

 

高峡:我国科学文化过度功利的特性应当改造

        当前,功利的科学观过于扭曲,需要改造,科学文化建设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国家与中国科协也作了许多工作,比如党和国家及领导人多次提到中国科学家精神。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媒体在宣传中国科学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出台等。科学文化建设是个大尺度量,久久为功。在提高民众科学理性、科学体制机制改革、学术规范建设、培育科学社团发育、发挥学术交流等薄弱科学机制的作用等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个重大转折点是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文件出台,这是我国科学文化、学术文化建设的醒目坐标,它充实协调了科学机制,使创新驱动的工具箱增加了学术文化这一新工具,开创了以优化学术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建设新局面。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在推动该文件的落实。由于科学文化与科学体制机制改革、学术环境优化甚至与当前社会文化建设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今年又一次受到中国科协及一些科学界人士的重视。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学术文化矛盾突出,在该文发布一年之后,希望有关方面能对该文执行情况有个小结。总结经验,改革创新,继续前进。【全文】
相关博文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