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科教界大事件 查看详细>>
        2013年,科教界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有鲜花和掌声——郑哲敏、王小谟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神州十号、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一年里,也有质疑和叹息——北大研究生发声明退学抵制“苦力科研”,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身亡。这一年里。。。。。。

一月  郑哲敏、王小谟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郑哲敏为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王小谟为雷达工程专家。 》》详细

二月  北大研究生发声明退学抵制“苦力科研”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杨恒明发表“退学声明”,称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修改格式从一个软件流到另一个软件,这种工作对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几近于一种侮辱。”。 》》详细

 

三月 王恩哥任北京大学校长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3月22日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王恩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因年龄原因,周其凤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等职务。 》》详细

 

四月 复旦一名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这一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表达悲痛、惋惜的同时,也对造成惨剧的原因进行种种猜测。 》》详细

五月 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的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施一公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详细

六月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详细

七月  教育部:研究生学术不端导师应负相应责任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我国将逐步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稳定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总体规模,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详细

八月  四名中国科学家《科学》发文探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网四位知名博主——曹聪、李宁、李侠、刘立在8月1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上撰写题为《改革中国科技体制》(Reforming China's S&T System)的文章,为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把脉并提出改革的思路。 》》详细

九月  张曙光参评院士专著涉嫌造假

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发舆论哗然。他称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根据记者调查,张曙光曾为“组织科研成果”花费。他参与院士评选的个人著作,涉嫌由专家团队在集中时间段内集体完成。 》》详细

十月  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

2013年诺贝尔奖于10月7日起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方面,发现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获奖;之前呼声颇高的“上帝粒子”成功获得物理学奖;美国三位科学家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获得化学奖。 》》详细

十一月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长涉贪腐被查

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任教授的张可云公开发文称,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是毒瘤。 》》详细

十二月 两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9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6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详细

十大最受关注论文(国内、国际)【按点击量排序】 查看详细>>
        2013年,世界科学界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成就。在国内,量子霍尔效应、肿瘤发生机制、DNA甲基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上,最薄氧化石墨烯过滤膜的问世、四螺旋DNA结构的发现、3D打印技术的飞速进步等受到强烈关注。

国内 1.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获突破 

作者:薛其坤、何珂、王亚愚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最近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 。详细

国际 1. 科学家破解四川麻椒麻味之谜 

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Nobuhiro Hagura课题组
发表期刊:《皇家学会学报B》
 
尝一口中国四川麻椒可谓是一种相当不可思议的经历。如今,一个研究小组尝试着描述了这种刺痛感到底是什么,同时命名了一种可能参与其中的特殊神经纤维。【详细

国内2.科学家发现肿瘤发生新机制

通讯作者:吴缅、杨小鲁课题组
发表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缅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杨小鲁教授合作,在癌症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即证实p73蛋白激活了癌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支持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详细

国际2.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感知芯片

作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科学家基于他们于2006年发现的压电电子学效应,发明了具有全新结构的晶体管,并首次研制出由大规模三维压电电子学晶体管阵列组成的,具有柔软、透明和主动自适应性能的压力传感成像芯片。详细

国内3.科学家发现DNA甲基化可遗传

通讯作者:刘江课题组
发表期刊:《细胞》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信息中重要的一类——DNA上的甲基化是可以遗传的,而且精子所携带的表观遗传信息被传递到子代,并调控着早期胚胎发育基因表达的“开关”。
详细

国际3.世界最薄氧化石墨烯过滤膜问世

作者: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Miao Yu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工程师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氧化石墨烯过滤膜。这种薄膜拥有较高的渗透选择性——氢气和氦气能够轻易通过这种薄膜。详细

国内4.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作者:施一公课题组
发表期刊:《自然》等


施一公课题组2013年在《自然》等期刊发表5篇论文,均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分别为【论文一】【论文二】【论文三】【论文四】【论文五

国际4.瑞士研究称住八楼以上早亡几率减22%

作者:瑞士伯尔尼大学Matthias Egger课题组
发表期刊:《欧洲流行病学杂志》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楼层与人类寿命长短之间找到联系,认为住得越高寿命越长。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住在8楼以上的人来说,他们提早死亡的几率要比住在低层的人低22%。详细

国内5.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

作者:高超课题组
发表期刊:《先进材料》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详细

国际5.人体细胞中发现四螺旋DNA结构

作者英国剑桥大学Shankar Balasubramanian课题组
发表期刊:《自然—化学》

DNA双螺旋结构早已为人熟知,而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21日在《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显示,四螺旋DNA结构,即G-四联体同样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详细

国内6.研究揭示拓扑诱导磁性量子相变

作者:王亚愚、何珂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在拓扑绝缘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中由能带拓扑量子相变而导致的磁性量子相变。详细

国际6.作息不规律为何影响健康

作者:美国德州大学Lora V. Hooper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体生理反应的节奏跟昼夜交替一致,一旦被破坏,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就会降低。现代社会免疫炎症包括肠炎发生频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作息不规律。详细

 国内7.科学家解决量子黑客隐患

作者:潘建伟、张强、马雄峰课题组
发表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家利用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开发的高效低噪声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成功解决了现实环境中单光子探测系统易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现实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性。详细

国际7.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问世

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Max M. Shulaker课题组
发表期刊:《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已建成全球第一台完全使用碳纳米管的计算机。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详细

国内8.细菌细胞分裂“奥秘”被破解

作者:叶升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看似简单而奥妙无穷的生命过程,可在开始分裂的那一刹那,是什么力量让细胞产生“凹陷”,进而一分为二?浙大叶升课题组第一次解析了细胞分裂蛋白FtsZ所形成的原丝纤维的三维结构,从中找到了其中的答案。【详细】

国际8.睡眠习惯差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Yvonne Kelly课题组
发表期刊:《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

良好睡眠习惯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证实,睡得晚或睡觉时间不规律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降低其反应、阅读和算术等能力。 详细

国内9.研究揭示NF-κB信号重要调控因子

作者:陈竺、王铸钢课题组
发表期刊:PNAS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Rig-I是NF-κB信号的一个重要的正调控因子,并揭示了其分子调控机制。详细

国际9.新技术使锂电池储能提高5倍

作者:斯坦福大学Yi Cui课题组
发表期刊:《自然—通讯》

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个巧妙的“蛋黄壳”设计,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存储能力比当前的商业技术高出5倍以上,创造了新的储能世界纪录。详细

国内10.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水锂电池

作者:吴宇平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报告》

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其研发的新型水锂电,可以大幅降低电池的成本,提高其能量密度,从而使电池充电时间更短,储存电量更多,耐用时间更久。详细

国际10.科学家用3D打印机打出类生物组织

作者:英国牛津大学Hagan Bayley课题组
发表期刊:《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特制3D打印机打印出类似生物组织的材料,这一成果将来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