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与怀念 更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详细】
 
 王大珩院士铜像在长春理工大学揭幕
 泪别王大珩先生
 各界送别王大珩院士:他用“光”改变了中国
 周立伟院士:深切悼念王大珩院士
 陈星旦院士:对大珩先生,我心怀感激
 长春各界深切缅怀王大珩
 高伯龙院士:王大珩先生的敬业精神使我永志不忘
 学生王家骐院士送给王大珩八个字:敬业 顽强 善良 幽默
学术成就 更多>>   
 
主持150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主持718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
 
联合其他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
 
根据王大珩提出的增大观察望远镜入射孔径以提高观察性能的思路,1959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大倍率大口径观察望远镜,并在我国海防沿岸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观察结果。
 
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迫在眉睫,而测试设备尚无着落,研制光测设备时间已来不及,在这紧迫状况下,王大珩提出征用当时我国已进口的设备改装以满足核爆测试要求的紧急措施。在他指导下,经征用改装的普通高速摄影机能在不改变焦距的情况下扩大视场四倍,满足了核爆火球发光动态测试要求,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
 
 王大珩先生的学术经历与贡献
 《光耀人生——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出版
 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研讨会召开
 罗沛霖院士口述:我们“催生”了中国工程院
 第七届长白青年科技奖颁奖
 王大珩院士:什么是科学精神
 金国藩:谈王大珩院士的仪器科学思想
 看似“配角” 实为“核心” 王大珩院士谈仪器仪表
博友缅怀 更多>>   
 刘良云:忆王大珩先生——学术会议仅是学术交流
 刘立:王大珩先生建言科技政策 诚实的代理人
生平与轶事 更多>>   
 
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
1932-193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40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
1941-1942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系;
1942-1948年,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助理研究员;
1948-1949年,上海耀华玻璃公司研究室主任;
1951-1956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6-1967年,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
1958年,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1967-1971年,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副主任;
1979-1983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
1981-1992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主任;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3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
1991年,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1992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高级顾问;
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9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详细】
 
 王大珩与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
 王大珩为“863计划”点了根火柴
 王大珩先生的人生自述
 王大珩生平
 出席《感动中国——科学家系列》新闻发布会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等科学家 强调尊重知识和人才
 王大珩院士: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胡亚美等科学家
相关视频 更多>>   

《大家》王大珩

王大珩专访谈我国仪器仪表事业发展

新闻图集
光明日报:王大珩留下永恒之光
出席《感动中国——科学家系列》新闻发布会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等科学家 强调尊重知识和人才
罗沛霖院士口述:我们“催生”了中国工程院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胡亚美等科学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