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uihua Liu 来源:《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2012-1-19 9:27:45
选择字号:
研究绘就滇池沉水植被生态修复路线图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对滇池沉水植被与种子库的系统调查,以及对滇池过去50年来沉水植物消亡与水环境演变趋势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滇池沉水植被消亡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提出了滇池沉水植被分区分步生态修复的路线图。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生态工程》上。
 
据介绍,滇池是一个大型富营养化高原浅水湖泊,而营养化湖泊的沉水植物恢复,是全球性挑战之一。研究表明,如果支持沉水植物恢复的物种资源库已经丧失,或者引种和重建的沉水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即使水体水质修复达到一定标准,沉水植物的生态恢复依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了解湖泊现有物种资源库现状,提出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物种的分批分步引种路线,是指导湖泊生态修复的迫切需要。
 
研究人员对滇池开展的调查表明,自1961年以来,滇池的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增加了10倍和28倍,水体透明度由过去的3米以上下降到0.42米。沉水植物分布的最深水位由1961年的5~6.5米降到1978年的4~4.5米,1997年后仅水深3米以内的浅水区有沉水植物分布。
 
此外,早期植被中占总沉水植被面积1/3以上的海菜花在1978年以前最先从滇池消失,随后另外3个优势种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在1997年以前消失。
 
数据显示,50年来,滇池湖泊总物种丰富度由17种缩减到9种。种子库研究表明,仅篦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在底泥沉积物中有较大的种子密度,滇池历史上的几个其他优势种已从种子库中消失。
 
根据这些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滇池沉水植被分区分步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首先,滇池沉水植物恢复的首选区域应为水深小于3米的区域;其次,3个耐污种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是恢复初期的适宜先锋种;再次,滇池历史上的其他优势种应根据水体改进的程度逐步引入。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的主要特色是根据滇池沉水植物的退化历史和种子库的物种资源现状,定向设计沉水植被恢复的方向和速度,有望缩短生态恢复的周期。(来源:中国科学报 鲁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