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曲练等 来源:《人类基因治疗》 发布时间:2011-11-30 14:01:07
选择字号:
基因治疗疼痛获突破

携带有绿色荧光示踪蛋白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导过程示意图。A、B箭头所指为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导入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细胞中,C、D箭头所指为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导入大鼠脊髓切片组织的神经细胞中。
 
神经性疼痛占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但有效治疗方法至今未问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该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开辟了道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课题组经3年多努力,运用核酸干扰(RNAi)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一种新载体,对一种关键致痛基因实现了成功抑制,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相关成果在《基因医学杂志》、《人类基因治疗杂志》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后,迅速引起美、澳等国医学界的密切关注,评审专家称其“设计巧妙,有巨大的临床潜力”。
 
据了解,慢性疼痛患者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中高达30%,在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的病人受其困扰。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治疗方法仍采用药物及介入手术,由于靶向性不强、持久性不足,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效果均不理想。自从2006年核酸干扰原理的发现获诺贝尔医学奖以来,基因靶向治疗日益成为国际医学界竞相追逐的前沿,但目前仍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在慢性疼痛领域则未见成功报道。
 
记者从湘雅医院获悉,该疗法针对的这种致痛基因PKCγ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十余种神经性疼痛致痛基因之一,在神经中枢起着关键的信号转导作用。2007年起,邹望远博士在导师郭曲练指导下,瞄准PKCγ基因展开研究。他们首先合成了该基因的小发夹核酸片段,后将其与一种慢病毒载体进行了巧妙重组,构建了新的靶向运输载体。在大鼠试验中,小发夹核酸对目标实施了精确“干扰”,不仅使注射吗啡产生的药物耐受性大大降低,而且显著“阻断”了PKCγ基因的自身表达,使致痛基因“失效”达6个星期之久。
 
该成果发表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基因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出强烈兴趣,称其“令人印象深刻”,并专程前来湘雅医院进行交流学习。世界微小核酸技术产业化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公司的专家也来到湘雅医院,表达了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的意向。
 
据悉,该研究于2008、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目前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一项。邹望远表示,下一步课题组将针对生物毒性等问题开展研究,并进一步揭示其机理,如获突破,该基因治疗方法用于临床的步伐有望大大加快。 (来源:科学时报 李浩鸣 成舸 谢明霞)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