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8 20:13:15
选择字号:
科学家建立多物种的细根寿命与物候数据库

 

根系是林木重要的功能器官,也是维持森林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林学基础研究还是林业可持续实践,其研究重点通常集中在树木的地上器官,对根系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涛团队利用微根管技术,对东北温带常见的11个人工林树种细根动态进行了长期定位跟踪,建立了多物种的细根寿命与物候数据库。相关成果发表在Tree Physiology 期刊。

细根的寿命和物候动态在林木资源获取以及碳、氮等养分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细根的生产与死亡并非随机过程,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节律。这种物候变化不仅深刻影响林木的生长策略,还为阐明生产力形成机制和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线索。相比之下,关于地上叶片寿命和物候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地下细根寿命的跨物种差异及其驱动因素仍缺乏系统探讨,特别是细根寿命与叶寿命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

本工作中,团队研究发现细根生产高峰主要出现在夏季,而死亡高峰集中在夏末至秋季,较生长高峰滞后约50天。大多数人工林树种秋季产生的细根寿命显著长于春夏季。经过进一步分析,团队验证了细根寿命主要受细根直径和氮浓度的影响,而叶片寿命则与叶组织密度和比叶面积密切相关,细根和叶片寿命之间并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林木在地上和地下器官上采取了相互独立的策略来维持功能稳定性和资源获取。

该研究揭示了细根物候与寿命的跨物种差异及其驱动机制,为树种精准配置、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维持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对于提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改进人工林培育与经营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treephys/tpaf10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太阳能热泵或助数据中心回收浪费能源
一种高糖水果可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亨廷顿舞蹈症首次采用基因疗法治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