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全球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17%,且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14%)。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破坏了农业碳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105km2。作为中国典型的农耕区域,黄河流域的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较为成熟,然而其农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34.7%。

注:中国地图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部官网(http:∥bzdt.ch.mnr.gov.cn/),审图号GS(2016)2923号。底图无修改。
黄河流域九省位置图。论文作者供图。

黄河源鄂陵湖区域。

黄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段。

黄河中游陕西省潼关县段。图片均由张行勇 摄。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大学和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白桦锐、裴健宇、王琪、张建国等选取黄河流域九省区2001—2021年农业碳排放作为研究主题,从综合农地利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秸秆焚烧4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多尺度指标体系,分析了这9个省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排放趋势,旨在为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和区域协同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省域之间的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差异。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明显高于其他省域。四川、山东、河南等农牧业较发达地区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省份。②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先上升后下降。研究时段前期环比增速呈现波动上升,2012年之后缓慢下降,至2017年出现负增长。这表明农业碳减排政策在农业碳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农业生产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导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技术进步可能因为“回弹效应”抵消部分碳减排效果。④预测2022—2035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碳排放可能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农业碳减排压力仍较大。
为了更好地实现黄河流域农业碳减排,白桦锐等研究人员建议未来可以从4个方面做工作。①优化农业机械能源结构:推广使用以新能源为主的农业机械,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强度;③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推广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减少废弃物焚烧和堆放带来的碳排放;④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激励(如碳补贴、绿色金融)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普及。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碳减排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实施。对于高排放区域,应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机械,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过度使用;对于低排放区域,应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进一步提升碳汇能力,同时应避免因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增加碳排放量。
上述研究结果相关内容发表于《水土保持通报》。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3961/i.cnkistbetb.2025.04.0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