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6 1:07:07
选择字号:
二战残骸成了野生动物家园

 

在波罗的海海底二战弹药上生存的海洋生物,竟多于在周围沉积物上栖息的海洋生物。这项9月25日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的研究显示,如果有一个硬表面的栖息地,部分海洋生物就能耐受高浓度的有毒化合物。该研究还揭示了人类冲突的废弃物如何为野生动物提供家园。

在1972年的《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签署前,未使用弹药的处置方式通常是倾倒入海。这些弹药往往含有对海洋生物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但硬金属外壳却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表面。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的Andrey Vedenin和同事在2024年10月用一个远程操控潜水器考察了波罗的海吕贝克湾新发现的一个弹药倾倒处。科学家拍摄了这些弹药并分析了从倾倒处采集的水样,他们还调查了附近两个沉积区加以对比。

作者发现这些废弃弹药为V-1飞弹的弹头,这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使用的一种早期巡航导弹。他们发现,这些弹药上存在的海洋生物远多于沉积物上的海洋生物——平均为每平方米约4.3万个生物体,而沉积物区域每平方米约8200个生物体。其他研究也在该海湾的天然硬表面上记录过类似规模的海洋生物丰度。水中的爆炸性化合物(主要为TNT和RDX)浓度差异巨大,从每升仅30毫微克到每升达2.7毫克——该浓度被认为对海洋生物有潜在致命毒性。

研究人员认为,与附近沉积物相比,生活在弹药硬表面的优势超出了暴露在化学物质中的劣势。他们指出,生物体主要发现于弹壳而不是裸露的爆炸性物质,并推断这可能显示出生命体在努力减少它们对化学物质的暴露。但作者总结道,虽然这些弹药目前是该海湾的一个重要栖息地,但用安全的人造表面取代它们有望进一步帮助当地的生态系统。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593-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