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5 23:25:23
选择字号:
更深缓解、更长生存,坦昔妥单抗全国首批处方落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了更好选择

 

“复发/难治(R/R)仍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领域的严峻挑战,30%-40%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面临这一困境,其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临床亟需新的靶向药物或联合治疗模式提高R/R DLBCL患者的生存获益。CD19是稳定和广泛表达的选择性B细胞标志物,是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黄金靶点’。”近日,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教授马军表示。

马军(受访者供图)

  ?

复发或难治困境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全球发病率占NHL的31%-34%。在中国,DLBCL占所有NHL的45.8%。其临床异质性高,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患者中位诊断年龄约57岁,其中近30%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超过70岁。

遗憾的是,经一线治疗后,仍有30%-40%的患者面临复发或难治困境,预后较差,生存情况不容乐观。

并且,DLBCL患者首次复发后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大剂量挽救性化疗后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HDC-ASCT)和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仍是主要的二线治疗选择,但整体获益有限,仅20%-25%的患者可能被治愈。

究其原因,马军认为,许多患者由于高龄和/或合并症无法耐受强化疗,导致失去ASCT机会,而不适合ASCT或ASCT后复发的患者预后更差,中位总生存期(OS)仅6~12个月,并且CAR-T较长的制备周期、特殊的不良反应、高昂的治疗费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R/R DLBCL的治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利好的是,由诺诚健华自主创新研发的坦昔妥单抗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治疗淋巴瘤的CD19单抗,也是中国首个获批治疗R/R DLBCL的CD19单抗,填补了国内CD19靶向治疗的空白,将为DLBCL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近日,该款创新药在全国多个省市医院开出首批处方,标志着其在中国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联合治疗方案患者更获益

据了解,CD19是治疗DLBCL的理想靶点。它在B细胞肿瘤中广泛表达,是调控B细胞核心功能的靶点;与抗体结合牢固,极少内吞,表达稳定,在初治和复发B细胞肿瘤患者中均有高水平表达。

 “坦昔妥单抗是一款靶向CD19的Fc结构域优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能够有效杀伤B淋巴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耐受性。在中国多中心II期ICP-CL-00901研究中,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方案展现了与全球研究中一致的深度缓解和安全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黄慧强表示。

黄慧强(受访者供图)

  ?

事实上,R/R DLBCL患者很难从单一的药物治疗中获益,更多的都是联合治疗方案。

全球多中心II期研究L-MIND数据显示,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R/R DLBCL,二线总缓解率(ORR)高达67.5%,完全缓解率(CR)高达5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3.5个月。这意味着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后,能够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和长期深度缓解。此外,该联合疗法对不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更具获益优势。

据了解,坦昔妥单抗通过免疫效应机制(ADCC和ADCP)介导B细胞裂解,与来那度胺联用可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为不适合移植的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无化疗治疗方案。其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临床普适性。与传统的化疗方案相比,坦昔妥单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更容易耐受。

目前,基于坦昔妥单抗的治疗方案已获得最新版中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用于DLBCL的二线及以上治疗。该推荐进一步推动了“早用优效”理念在临床的实践,为改善患者长期生存预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