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太神奇了!我让小球往上,它就真的往上飞!”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社区暑托班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一只黄色小球——它正随着他们的“意念”在透明管道中自如升降。
这不是魔术,而是天津大学“芯心念念”实践队带来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脑机接口科普展示。这支平均年龄仅19岁的大学生团队,首次将课程作品——“脑控小球”从实验室带入社区,为40多名孩子带来沉浸式的科技体验。
“脑控小球”源于天津大学开设的全国首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脑机接口方向)1班的项目式课程“认知增强的意念小球”。该课程要求学生在16周内开发出一套可演示的脑机交互系统。团队成员刘子元介绍,“脑控小球”系统由脑电电极、固态导电膏、模拟电路、单片机、OLED显示屏及风洞装置等组成,从硬件设计、焊接组装到软件算法编写与调试,全部由同学们自主完成。
在社区课堂上,实践队通过“脑机接口科普讲解”“脑电图知识介绍”和“实验互动演示”三大模块,循序渐进地为孩子们揭开了“读心技术”的神秘面纱。队员段金鸣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电信号,就像心在‘说话’。通过电极‘帽子’捕捉这些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小朋友们一边听讲,一边轮流体验用“意念”操控小球,教室里惊叹声和掌声不断。
活动现场 天津大学供图
?
“结课汇报原本只是在校内进行,但知道是要给孩子们上课,大家反复调试设备、优化演示流程,生怕讲得不清楚。”刘子元认为,这种实践模式,既强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学会思考科学技术可互动的落地呈现方式。
该班班主任王坤说:“这是同学们首次把项目作品转化为科普资源,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创新探索。‘意念小球’这类互动体验,不仅直观展示科技魅力,也为‘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大学与中小学、社区联动,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也在中小学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据悉,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脑机接口方向)由未来技术学院与医学院联合建设,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生物与信息融合能力、能引领脑机接口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该专业首批学生,“芯心念念”实践队成员表示,他们将持续利用专业所学,走进更多中小学和社区,以科技实践服务社会,用创新教育助力成长,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